李國媛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每個人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活動動機、興趣愛好引起的。激發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部心理動因。在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只要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他們便想去讀、肯讀、認真讀,有了讀的動力,朗讀的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我在教學《白雪公主》這篇童話故事,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就利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導教學。我把收集到的圖片,結合課文中的插圖,制成動態的圖面,讓學生看圖,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讓學生把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思維,這樣學生在不同的情緒中體驗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正確流利朗讀,為朗讀打好基本功
“正確”指的是用普通話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能讀出輕聲和兒化韻。現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這樣不但不能發展語言,還會養成講話時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糾正,有些孩子讀書不會讀輕聲,特別是“慢慢地”“鮮紅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詞尾的“子”“呢”等,還有些孩子朗讀是拉長聲音,或一字一頓、一詞一頓形成唱讀,都是要注意糾正的。朗讀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較難達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會出錯,有些孩子讀錯字音是因為不認識,或是不理解不正確,這時要先理解內容,把字認準,要讀得正確,必須培養孩子認真讀書的習慣,讀書時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要做到朗讀得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斷讀,不讀破句,不重復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讀,就不能夠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要做到流利地讀,就不能夠看一個句子讀一個句子,要做到嘴里讀這個詞的時候,眼睛就看下面一個詞以致幾個詞,嘴里讀這句話時,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話。教師可以把這個方法教給孩子,在朗讀實踐中訓練這種技巧。
三、朗讀速度要適中
現在有些孩子朗讀速度慢,有教育專家曾對農村小學生的朗讀水平做過測查,發現平均朗讀速度在每分鐘99~115字,而標準的朗讀速度應是每分鐘150字左右,速度是閱讀能力低的表現。也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流利就是讀得快,常常一口氣讀下來連標點都不停,像開機關槍,這樣不但容易出錯,而且來不及思索,讀完后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讀的是什么,速度過快過慢都不利于理解內容,這樣的毛病必須糾正。在朗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停頓,標點是書面語言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語氣和不同長短的停頓,所以要能根據文中的標點讀出適當的停頓。正確地讀出標點的停頓,可以幫助理解詞句的結構,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注意長句中間的停頓外,在讀完課題后,也應稍作停頓,再讀課文,每個自然段間也應有停頓。
四、運用激勵語言,激發學生朗讀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果老師能在學生的朗讀上進行恰當的點評,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朗讀效果。
五、以精彩的范讀,喚起學生仿效朗讀的愿望
如果說利用興趣可以喚起學生的讀書愿望,那么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會激起學生仿效的意愿。教育家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如果教師在為自己的學生朗讀時,繪聲繪色,讀出感情,讀出音韻,讀出意境,引人仿效,展現了朗讀本身所具有的有益性和愉快性,那么既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又使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要讓學生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要多做正確的范讀。
教師的范讀,學生能一邊聽,一邊注意語調、語速、教師的面部表情等,同時體會教師感情朗讀的境界。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往往能以情激情,撥動學生的心弦,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有巨大作用,加上學生的模仿性極強,他們可以在模仿中能糾正自己在發音、語氣及句讀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方法,提高朗讀能力。如教學《我真希望》時,通過第一小節范讀,讓學生掌握“我真希望”重音落在“真”字,句式“不是……而是……”語調是由低沉逐漸轉向明快,用輕柔、向往的節奏和語調讀修飾的詞語。這樣,學生就掌握了這首詩歌的朗讀技巧。
實踐證明:教師朗讀示范得好,學生則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教師的朗讀示范,可以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激發他們想去仿效朗讀的愿望,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水平。
六、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
分角色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課文內容情境的最好辦法,只要真正進入了課文角色,同學們想“唱”也“唱”不起來,因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坐井觀天》這一課中,青蛙的聲音和小鳥的聲音是不同的,青蛙說的話可以用慢吞吞的語調去讀;而小鳥說的話可以用歡快的節奏去讀。還有《四季的腳步》這篇課文,春天像一位輕盈的小姑娘,要用輕快明亮的語調去讀;夏天像一位壯實的小伙子,要用熱情豪邁的語氣去讀;秋天像一位慈祥的母親,要用穩重和藹的語氣去讀;冬天像一位嚴厲的老爺爺,要用莊嚴肅穆的口吻去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培養學生朗讀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至于選用哪一種方法,就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和教材風格的不同精心設計。不管用哪一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都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到認真備課。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詩歌、童話、記敘文等體載的文章中,蘊含的感情是十分豐富的。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挖掘這些感情因素,并認真分析學生在朗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