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芬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而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為小學語文的語用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為教師教學,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一、信息技術與理解運用字詞的整合
中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運用,有著很深的奧妙。一句話為什么這樣說?好在哪?為什么不能換一種說法?不好在哪?,一句詩為什么要用著一個字,為什么不能換一個字?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適時運用信息技術,以更好地用形象闡釋、印證詞義、文意,幫助學生在語境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學二年級《雷雨》一課,這篇課文篇幅雖短,但文中的用詞卻相當準確、形象。如句子:“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問學生“垂”能換成“掉”嗎?我隨機課件出示蜘蛛垂下來的幻燈片,讓學生觀察,通過觀察讓學生明白,“垂”是有線連接著的東西一頭掛下來,而“掉”則是指物體落到地面了,用“垂”更準確地寫出蜘蛛連著絲半空掛著的狀態。再課件出示柳樹圖和釣魚圖,讓學生進行詞句的填空:“萬條(垂)下綠絲絳、小兒(垂)釣”,并讓學生觀察此兩物與文中蜘蛛的共通點,加深對“垂”的理解,最后讓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課件圖片進行說話訓練,得出“一條條柳枝從樹上垂下來”等句子,學生就這樣輕松地理解和運用了字詞。
二、信息技術與創設語境的整合
語文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利用信息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語境,創造讓學生說話的機會,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有感而發。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友情的可貴,在學習完課文內容后,我設計了一個“對好朋友說說心里話”的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真切地表達內心感受。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我與童年時好友多年以來的多張照片插入幻燈片,并配樂《友誼地久天長》,在播放同時我配以深情講述我與好友們的多年友情,很多學生深受感動,眼泛淚光,紛紛舉手暢所欲言。又如《火燒云》一課,課文描寫了日落時晚霞的美麗景象,在學習第4至7自然段寫火燒云的形狀變化時,我在網上下載了多張火燒云的圖片,雖然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對這一現象并不陌生,可并沒有太多的孩子去注意觀察過,甚至有許多學生還不知道什么是火燒云,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優勢得以充分展現。學生們突破時空限制,來到了絢麗多彩的火燒云面前,親眼目睹這一景象,必會如作者一樣心生感慨。于是在觀看這些圖片的時候,我問:“你認為火燒云還會像什么?我們也來試試寫一段火燒云形狀的話,看看誰寫得最有創意。”學生一看一仿,一般都能根據所看圖片參照相關段落寫話。
三、信息技術與寫法遷移的整合
很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寫作可以模仿。對于小學生而言,正是語文打功底的時候,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本中精彩的語句,模仿作者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在模仿中進行遣詞造句撰文,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比如教學《頤和園》,本課的目標之一是學習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點準確描寫的寫作方法。我利用課件出示文中二至五自然段的首句進行剪輯重組,用紅色圓圈在原句中著重圈出每一個游覽的景點名稱,再用箭頭按順序將它們連接起來: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昆明湖,讓學生觀察與思考在課文寫法上的發現,如段首句的特點、作用。在理解和品讀之后,再出示一組風景名勝圖,讓學生仿照《頤和園》的觀察寫作順序進行仿寫。就這樣通過文段的切割組合,生成語文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有了更直觀的理解,再進行仿寫和創作,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能力。
再如《桂林山水》一課,孩子們都沒有去過桂林,單憑課文語言學生較難體會桂林水的靜、清、綠和山的奇、秀、險。于是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先通過播放桂林風光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桂林的詩意。接著,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幾種不同畫面,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作者語言描寫的生動形象。最后出示不同的水和山的幻燈片讓學生欣賞、觀察,再出示課文相關的文本段落進行品讀,最后模仿課文寫山水段落的寫作方法練習說話。整堂課,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喜于觀與得,樂于說與寫,學習效果是傳統的教學手段所不能及的。
四、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把最新信息與學生的綜合性實踐學習整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在課前布置和指導學生登錄“中國環境網”,引導學生根據網上收集到的我國最新的環境保護數據資料等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加以處理,重組、綜合,構成有機整體,在信息獲取、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構建新知,就這樣使教材給予學生的間接經驗內化成學生自得的直接經驗,潛移默化為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好地鍛煉學生對搜集知識的整理、重組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這也是用傳統教學所無法達到的。
在我參加的一次培訓中,專家黃慧蘭老師總結的“小學語用十法”給我了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詞句換一換,好的句式練一練,抓住留白補一補,觀察插圖寫一寫,片段內容歸一歸,文章結構理一理,順著情節擴一擴,展開想象說一說,變換文體改一改,遷移寫法仿一仿”。我們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拓展閱讀、促進寫作、綜合實踐、提升想象、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再現情景、營造氛圍,以強化我們的語用教學;應該精心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媒體,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找準整合點,讓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學習中去,深入到語言表達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