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云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而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則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重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以讀促說
讀是說的基礎。要提高說話能力,首先要重視朗讀訓練。很難想象,一個連朗讀都不過關的人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話來。只有多讀,才能夠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夠讀得正確流暢,才能夠把話說得清楚、流利。文章讀得多了,就會瑯瑯上口;只有在反復地熟讀課文之后,才能夠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有神。背誦的課文越多,積累的詞語也就越豐富,在說話時就會運用得越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文字訓練,對培養跨世紀人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大多是以突出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的課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一特點,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如《駱駝和羊》一課,全文運用對比的手法,層層對比,形象鮮明。在教學中,可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按課文的插圖和課文描寫的順序逐層對比,逐句指導。向學生提問:“駱駝和羊為了一件什么事爭吵起來?”“它們各做了一件什么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老牛在評理時說了一句什么樣的話?駱駝和羊聽了老牛的話后會怎么想的?”通過這樣提問,要求學生逐段朗讀,用文中的話來回答問題,使書面語言變成了有聲有色的、富有情趣的口頭語言,使文字活躍起來,課文中的圖畫也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二、利用課文插圖,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九義教材中有許多插圖,這些插圖是教學中最好的語言訓練的憑借。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的插圖,并通過課文插圖深刻理解課文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運用抒情的筆調,按“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西沙群島的富饒美麗,體現了作者熾熱的愛國熱情。在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憑借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圖文結合,大膽地展開想象,練習說話:西沙群島一帶的海水都有哪些顏色?為什么會有這些顏色?海里有些什么?海灘上有些什么?海島又有些什么?通過這樣的說話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通過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品中學說
詞句是構成語言文字的最基本的材料。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是蘊藏在字詞中的。只有通過對字詞句的品析理解,才能真正地領會到作者融入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析、理解,然后聯系上下文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文中有這么一句:“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要理解這個句子的含義必須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抓住關鍵詞“黑洞洞”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使學生知道“黑洞洞”是指當時舊社會的黑暗,從而聯想到魯迅先生和舊社會作斗爭的勇敢精神,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這是魯迅先生在談笑中抨擊黑暗的舊社會。通過這樣對重點詞句的品析理解,既能使學生的心理與作者的思想得到溝通,情感得到升華,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又通過品詞析句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四、通過指導學生展開聯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所謂聯想,就是通過眼前的事物想到自己經歷過的與此相關的另外事物,即此及彼的思維想象的過程。通過聯想可以在頭腦中形成文字中、畫面上沒有的表現出來的意思,彈出文中或畫上的“弦外之音”。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圖,作者不僅敘述了畫面上實實在在的事物,而且都有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聯想。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這一特點指導學生學會聯想,并把自己的聯想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作文訓練中能恰當地運用聯想,使文章得以生動形象,主題深刻,感染力強。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許多感人的場面和生動的形象、高尚的情操都是借取語言文字去描繪、去表達的。其中邱少云被烈火燒身這一情節,文中還配有插圖。講讀這一情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從邱少云身上正在燃燒的熊熊烈火展開想象,想象他當時所忍受的巨大痛苦,從他堅如磐石的外表及作者的心理活動,去想象他當時的人物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聯想,既使學生獲得知識,又能陶冶學生情操,做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