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也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也積極嘗試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實現語文閱讀課程的有效施教。基于此,筆者提出應用媒體創建直觀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以及鼓勵學生開展合作閱讀等策略,淺談如何有效提升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媒體;問題
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提升閱讀能力中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盡管在當前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已經提出了系列改進課堂教育活動的策略,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制約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不利因素,造成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質量不佳。所以,在向學生教授語文閱讀內容時,教師應當針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利因素,提出改進的策略,從而助力高品質語文閱讀課堂的生成。
一、媒體創建情境
教育情境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外部環境,但是,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很難透過抽象的文本,促進課堂情境的創建,以至于降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效果。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語文學科的教育氛圍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因此,教師能夠使用現代媒體技術,轉變抽象語文文本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直觀的環境中,體驗文本中的內容,從而提升認知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觀潮》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媒體技術,促進課堂中直觀情境的創建,從而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先使用多媒體當中的影音資源,向學生播放錢塘江漲潮時的盛況,讓學生基于視聽盛宴,由課下的休憩狀態轉移到學習的狀態。隨后,教師以包含錢塘江景色的圖片作為幻燈片的背景,展開本節課的詳細講解,讓學生在圖文并行中,維持學習的注意力,提升對文本中潮漲潮落描寫的認知。最后,教師可以再將視頻播放給學生,促使學生在回顧文章內容中,增強自身的感官體驗,完成對本節課的有效認知。
不難看出,在向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中,教師使用現代媒體技術,能夠促進課堂中直觀情境的創建,讓學生在融入情境中,提升認知閱讀文本的質量。
二、引導問題探究
在傳統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問題常常用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促進師生雙方溝通思想,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的提出,檢驗學生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效果,從而結合學生的反映,給予針對性的課堂教育改革策略,促使學生在彌補不足中,逐步提升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開展語文閱讀課程的講解工作中,教師也應當使用問題的形式,構建探究情境,使得學生在圍繞問題進行思考中,逐步發展自身的閱讀能力,完成對文本的有效分析。
例如,在《呼風喚雨的世紀》中,教師就可以使用問題的方式,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對文本當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看到,讓學生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等是主要教學目的,結合上述內容,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提出“20世紀科學技術帶給人類怎樣巨大的變化呢?”“結合文章中的內容,以及你的實際生活,你是否感受到了科技的威力呢?”等問題,實現課堂中探究情境的創建。之后,教師讓學生圍繞文本進行上述問題的解答,完成對《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節課的有效分析。
顯而易見,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講解工作,教師能夠使用探究問題的創建,明確學生自主思考的方向,從而發展學生閱讀能力。
三、鼓勵合作閱讀
從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協作的能力要求后,教師就開始將合作活動引入課堂之中,形成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同時,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教育經歷,在面對同樣一篇文章時,學生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理解效果,當教師使用合作的形式開展閱讀教學時,學生能夠將自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情況與同伴進行分享,促使學生在相互交互中,以更加寬泛的角度理解文本,提升對文章深度的把握效果。
例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中,教師先根據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同,對學生進行合作閱讀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的學生之間保持互異性。之后,教師向學生設定閱讀《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文章的任務,并讓學生針對《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文章,產生自己的想法。隨后,學生在小組中開展交流的活動,并將自己的見解闡述給他人,同時聆聽他人的想法,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換意見中,提升認知本節課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媒體創建情境,使用問題引導探究,鼓勵學生開展合作閱讀等策略,都能夠促進閱讀課程的教育改革,提升閱讀課堂的教育質量,但是,教師也應當認識到,真正地提升語文閱讀課堂的教育效果,絕不是單純地依靠上述活動就可以落實的。因此,在之后向學生講解語文閱讀中,教師也應當繼續創建新穎的教育模式,并在應用于實踐中進行改進,從而在建構完整體系中,實現閱讀的有效施教。
參考文獻:
[1]劉萬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華夏教師,2017(24):63.
[2]曹志芳.淺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