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光
摘? 要:數學學習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能夠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來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本文基于一定的教學實踐從三方面出發來展開了具體論述,以期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問題;探究
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所以教師可以聯系一定的生活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而自主探究活動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開展一定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去嘗試分析數學問題。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一定的動手實踐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實際樂趣。
一、聯系一定的生活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
數學起源于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過程中,是人們對生活反復觀察后所形成的結論性的經驗。所以既然數學源于生活,那么用生活去理解數學就是最好的一種教育模式。但是很多數學課堂還停留在滿堂灌的模式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于數學課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缺乏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又如何會去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呢?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鼓勵學生在生活情景中積極思考,使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這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什么要設計成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兩者的區別在哪里?這些聯系生活的問題,能夠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圖形知識,使學生學會從生活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又如,很多學生過生日的時候,家長都會為其定制蛋糕。利用這個契機,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如何來平均為家人分蛋糕?每份蛋糕占整體的多少?由此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后教師再引入分數的概念,如此學生就會更主動地去掌握知識。由此可見,教師要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進而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
二、在自主探究中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自主探究式學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教學方法。并且建構理論認為學習也是學生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一個過程。所以為了培養小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開展一定的數學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獨立地、主動地去分析數學問題。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支持,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更好地展開分析。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中的“測量”這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自主探究任務:算一算學校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在確定測量方案的時候,學生展開了分析討論,有的學生說用尺子量出操場的長和寬就好了,然后根據矩形的面積公式來計算,但有的學生指出沒有這么大的尺子;還有的學生建議實際走一走,按照步子的大小來估算一下。但是他們在走的過程中發現操場并不是規則的矩形,如此就不能簡單地按照矩形面積公式來計算。接著學生進行了頭腦風暴,每個人都在積極分析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有學生提出可以把操場分為幾個部分,大致估算一下。學生的這個思路非常好,筆者也適時提出了表揚,并告訴學生結果不必特別精確。于是學生就按照自己的方案搜集了相關數據,并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得到了結果。
三、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機會,從而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加強思考,有效地鍛煉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不再害怕數學問題。并且在一定的動手實踐中,學生還可能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思維的發散度。因此,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多開展一些動手實踐的活動。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時,筆者讓班上的每個學生都在課前準備了幾根長度不同的小棒(四厘米、五厘米、八厘米和十厘米的各四根)。然后在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從中任意選出四根,擺成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有的四根小棒能擺出來,而有的卻不能。這是因為長方形的兩邊對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如果選出來的小棒不滿足這個條件自然不能擺成閉合圖形。由此學生通過實驗擺出了自己心儀的圖形,通過動手體驗了解決問題的快樂。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優化數學教學效果,聯系一定的生活,開展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動手操作實踐活動,從而來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以上是本文對于利用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相關探討,希望能夠使得廣大教師有所參考。
參考文獻:
[1]郭倩.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137-138.
[2]趙彥山.淺析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