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楠
【摘 要】目的:探究循證護理在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白內障患者84例,采用摸球法分為A組和B組,各42例。A組采用循證護理,B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期為1個月,護理后觀察護理滿意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抑郁心理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A組護理滿意評分(93.34±1.46)分,高于B組的(81.21±1.22)分,A組并發癥發生率2.38%,低于B組的19.05%,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B組,抑郁評分低于B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循證護理在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循證護理;白內障;并發癥;健康知識掌握評分
【中圖分類號】R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2
白內障是臨床眼科常見疾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群體[1]。患病后,患者可出現視物模糊、畏光及不同程度視力降低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及工作。手術及藥物是目前臨床針對白內障患者實施的主要治療措施,但藥物治療療程較長,而手術治療患者需要面對手術可能引起的并發癥風險,故而護理人員有必要在其治療中輔以護理干預,以確保療效[2]。本院圍繞循證護理在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價值開展研究,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白內障患者84例,采用摸球法分為A組和B組,各42例。A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9-74歲,平均(61.4±1.7)歲;B組23例,女19例,年齡48-75歲,平均(61.4±1.6)歲;兩組資料對比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A組采用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如下:眼科醫務工作者自發成立循證護理干預小組,并積極圍繞循證護理知識開展相關培訓過工作,充分了解查詢研究證據的使用方法,并有效結合患者需求及病情制定護理干預內容;護理人員針對白內障疾病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與疾病相關的問題,并在萬方、知網等文獻數據庫中以白內障、眼科、循證護理等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根據檢索文獻作為臨床護理內容指南,以進一步完善護理內容;患者面對疾病及視力受損癥狀極易出現負性心理,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白內障發展、形成風險、治療、危害、并發癥等相關知識,積極提高并協助其建立正確治療認知,以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工作開展;在實施治療及護理中,護理人員以問卷調查、口頭詢問及臨床觀察等方式了解患者依從性及心態變化,實時了解其病情變化后調整護理內容,從而確保干預有效性及科學性。B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白內障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遵循醫囑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實施護理。
1.3 研究指標 護理期為1個月,護理后觀察護理滿意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抑郁心理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定,分值100分,問卷項目:護理技巧、溝通狀況、住院環境、護理態度,分數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表進行評價,分值100分,分數越高掌握程度越高。采用HAMD量表評定抑郁感,以問卷調查方式開展,量表項目:自制力、疑病、性癥狀、全身癥狀、精神焦慮、激越等,無抑郁:<8分、有可能抑郁:9-19分、輕度或中度抑郁:20-34分、嚴重抑郁:≥35分[3]。
1.4 數據處理 統計學軟件SPSS21.0。“”描述計量數據,t檢驗,(%)描述計數資料,檢驗,以α=0.05為檢驗判定標準。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評分對比 A組護理滿意評分(93.34±1.46)分,高于B組的(81.21±1.22)分,對比有統計學意義(t=41.317,P=0.000)。
2.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A組并發癥發生率2.38%(1/42),低于B組的19.05%(8/42),其中A組視網膜脫離1例,B組視網膜脫離3例、視神經缺血性病變3例、青光眼2例,對比有統計學意義(=4.480,P=0.034)。
2.3 抑郁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對比 A組抑郁評分低于B組,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B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白內障在臨床中是指機體受局部營養障礙、免疫代謝異常、中毒、遺傳及老化等因素影響導致晶狀體代謝紊亂,促使其渾濁后使光線無法順利投射在視網膜上。手術及藥物是臨床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方法,在治療中臨床多輔以常規護理干預,通過指導患者以正確方式接受治療以確保療效,在臨床中采用常規護理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整體干預措施不佳,無法滿足臨床需求。
循證護理是臨床一種規范性護理措施,由護理人員作為主導,在實施護理中明確、明智及科學的將科研結論與臨床實際情況進行結合,有效滿足患者對于護理及治療的需求,從而最大程度確保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及科學性[4]。本研究結果,A組采用循證護理干預,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38%),低于B組的(19.05%),抑郁心理有顯著改善,表明循證護理可對患者心理及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行控制,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均處于較高水平,進一步證實循證護理在臨床中的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在白內障患者護理中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控制并發癥及其負性心理,提高其認識及臨床護理滿意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胡曉佳, 劉麗華.臨床護理路徑在眼科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16):221-222.
石學智.藥物和手術治療老年糖尿病患者后發性白內障的臨床研究[J].北方藥學, 2017, 14(8):161-162.
佚名.白內障患者術前焦慮抑郁情緒與自我感受負擔量相關性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8, 45(05):181-183.
金淑均, 陳卓華.循證護理在老年白內障患者圍術期的應用研究[J].健康研究, 2017, 37(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