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燕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趣味性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小學低段數學教學,變得充滿活力,進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
引言: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變成課堂的參與者,從而讓學生喜愛學習,并在課堂中獲取知識。這需要對低段的小學數學進行趣味教學方式,通過趣味教學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并且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情境教學,構建趣味課堂
(一)創建趣味課堂,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低段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小,非常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比較抽象乏味,所以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將教學的內容,結合兒童趣味的實際生活,創建場景,讓學生在充滿童趣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可以讓給學生從1數到10,教師組織學生玩游戲,通過報數從1到10,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夠參加。然后教師可以問學生:參與游戲共有多少人?男同學有多少人?女同學有多少人?讓學生將學習數字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同時在學生進行游戲的同時,讓學生對數字進行掌握,為日后的計算和學習打好基礎。
(二)對生活化問題進行創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小學數學屬于學生的基礎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促進學生如何將數學思維帶到生活當中,從而將數學和生活相互結合,運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實際應用。
例如:教師提問一些關于實際的問題,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中,結合實際,給學生出題:“超市里的鉛筆3角,作業本5角,橡皮4角,問小明要買5個本子,2支鉛筆和3個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錢?”題目都是一些和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被動的教學中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多媒體創造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問題不能使用事物進行比擬。讓學生難以理解,這樣就可以借助于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的內容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樣,在多媒體中使用很多的圖片和動畫,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這樣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愛好,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讓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充分利用教具,構建趣味課堂
通過使用學習教具,讓學生增加了動手能力,同時豐富了課堂的內容。讓學生提升自我的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一)教具的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一切新鮮有趣的事物感興趣,通過老師提出的題目,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讓學生參與到動手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加深理解。
例如:在老師講加法的時候,可以利用火柴棍,老師提問:“用火柴如何相加等于10,共有幾種擺法?”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動手,還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親自動手試驗,既學到了數學知識,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通過動手,同樣也能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動手。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將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進行敘述,使學生的手、腦,都能得到鍛煉。同時有助于智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6加幾”的過程中,放6根火柴,讓學生放幾根能變成10根。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得出結論,讓學生列出算式,并讓學生通過語言進行表達,激發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在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還可以解答一些抽象的問題,可以將人感性思維過度到理性思維中。
例如:當我們學習8這個數字時,可以讓學生思考7根火柴再加入1根火柴是幾根,通過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得出結論。同時將8根火柴進行分解,讓學生輕松掌握8的其他計算方法和計算規律,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想象力。
三、小組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一)通過小組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
可以使用一種相互討論的方式,通過得出的不同結論,可以進行相互的交流討論,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闡述自己的想法,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按成員的關系分組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和朋友之間組成小組,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監督和相互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幫助,讓學習小組能夠相互帶動。
(三)用小組pk模式
在分組教學當中,小組pk也是很有必要的,可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并且互幫互助,讓學生之間都能夠進步。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當中,將游戲和教學相互結合,能充分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帶動起來。讓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下學習知識,同時趣味教學也有效實現了,將游戲和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嘯.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淺談[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9):31-32.
[2]鮑光麗.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的趣味性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7):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