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明
摘要? ? 本文介紹了歙縣三潭枇杷歷史沿襲、主要栽培品種、產量與分布、產業鏈延伸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三潭枇杷產業規模、技術管理、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培育壯大枇杷基地,加強宣傳推介,加大產品研發,加強院、校、企合作,暢通金融支持渠道等產業發展對策,以期為三潭枇杷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 三潭枇杷;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安徽歙縣
中圖分類號? ? S667.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10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枇杷為常綠果樹,四季蒼翠,樹姿秀麗。枇杷不僅是健康美味的即食水果,更是少有的食藥同源水果品種,具有清肺、泄熱、化痰、止咳、平喘等保健功效,還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水果之一[1]。
歙縣位于安徽省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4 ℃,降水量1 477 mm,無霜期近300 d。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著豐富的物產,出產眾多名品,其中三潭枇杷果大、肉厚、味甜、汁多、清香爽口,是當地傳統的名特優農產品,素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間三潭枇杷”的美譽,是安徽省獨具特色的常綠水果品種,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歙縣三潭枇杷產于新安江畔的漳潭、綿潭、瀹潭,因地而得名。三潭枇杷栽培歷史悠久,安徽歙縣與福建浦田、浙江塘棲、江蘇吳縣并稱為全國“四大枇杷產區”。
1? ? 發展現狀
1.1? ? 歷史沿襲
從公元1175年開始有枇杷種植記載以來,三潭枇杷已有逾800年的栽培歷史;2001年,枇杷主產區深渡鎮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枇杷之鄉;2007年和2011年2次被評為省級枇杷特色產業示范鎮;2010年三潭枇杷通過安徽省技術質量監督局認定為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2011年三潭枇杷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商標注冊證認定為地理證明商標;2013年7月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015年“三潭枇杷”通過國家質監總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2017年黃山市政府將枇杷產業發展納入黃山市十大優勢農產品創建區之一。三潭枇杷產業發展,主產區深渡鎮被認定為國家級“一鎮一品”(枇杷)示范鎮,2018年歙縣三潭枇杷入圍安徽省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1.2? ? 主要栽培品種
三潭枇杷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熟,是全國枇杷產區中成熟期偏遲的地區之一,栽培品種逾20個。按果肉顏色可分紅砂、白砂2類,以紅砂為主,占90%以上。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是大紅袍和光榮種,占總面積的90%左右。當地的白砂(俗稱“白花”)品種雖然口感甚佳,但上架期短,因而種植面積較少。
1.3? ? 產量與分布
三潭枇杷栽培面積約1 333.33 hm2,年產量約8 000 t,年產值約6 000萬元。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核心產區在“三潭”(即漳潭、綿潭、瀹潭)及周邊新安江沿線兩岸(包括深渡鎮淮源、九砂、漳嶺山、綿潭、漳潭、三源、漳村灣、定潭、大茂社區,坑口鄉的瀹潭、坑口、金龍潭、薛坑口和徽城鎮的南屏、南源口、金山3個鄉鎮16個行政村)。枇杷生產收入已成為“三潭”地區8 000多戶果農、近2萬農業人口的重要收入來源。
1.4? ? 產業鏈延伸探索
為促進“三潭”枇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成效,保護和發揮資源優勢,近些年先后創建了漳潭、綿潭、綿溪3處三潭枇杷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品種資源保護基地。根據鮮果市場需求變化,又從浙江、江蘇、福建引進白砂枇杷品種進行試種示范。鼓勵枇杷產業延伸,扶持枇杷膏生產,提升枇杷膏加工能力,開發枇杷花茶,開展枇杷果脯、蜜餞等系列產品研發,建立中蜂保護區發展枇杷蜜產業等。
2? ? 存在的問題
2.1? ? 戶均果園規模小,技術管理、綠色防控技術推行難
皖南山區人多地少,單戶枇杷生產面積不大,且互不連片,三潭枇杷栽培歷史悠久,樹冠高大,果園郁蔽度高,通風透光性差,現代化種植管理技術措施不能得到應用,特別是疏花、疏果措施不力,致使三潭枇杷小果型比例大,優質果率偏低。老果園對后期氣候條件引起的裂果、日灼也難以通過套袋技術進行處理,豐產不豐收。傳統種植,品種老化,多樣性不足,上市周期過于集中,僅約20 d的采摘期,采摘過程難做到輕摘輕放,收購、貯藏不當都影響了枇杷銷售和價格提升。
2.2? ? 品牌歷史厚重但宣傳不足,公共品牌維護意識不強
三潭枇杷地域性極強,特征明顯,在品牌打造及品牌宣傳上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目前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顯而易記的公共品牌標識,在平面媒體、大型推介活動中也沒有推出三潭枇杷的公共品牌標識,只有文字敘述。公共品牌標識不夠靚麗,影響較小,美譽度和知曉率低,限制了產品的銷售價值。
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在宣傳、推介三潭枇杷時,很少宣傳三潭枇杷是無公害農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產品,在品牌打造上整體性不夠,資源(已經取得的品牌)應用率不高。雖然政府連年舉辦枇杷節促銷活動,但受上市集中、冷藏能力不足等影響,效果不理想[2]。
2.3? ? 產業鏈延伸不足
產品分級不到位、包裝單調,鮮果銷售基本上是統貨為主,等級區分不足,果農大多將其分為3類(好、中、差),好的禮品裝箱,中等的賣給水果商販,差的賣給加工廠或自己處理加工成枇杷膏[3]。精品果、極品果(單果重50 g以上)也鮮有通過改善產品包裝來提升產品價值。缺乏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長期以來三潭枇杷除了鮮果銷售、農戶自制枇杷膏外,30%的產量依賴外省的加工企業,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外地加工企業,受制于人。此外,休閑觀光業和電商銷售都不理想。
2.4? ? 缺少科技支撐
三潭歷史上曾是全國枇杷“四大產區”之一,但三潭枇杷在安徽省僅產于歙縣,其生產規模無法與碭山梨等大宗水果相比,加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均位于合肥市,自然環境條件等都限制了枇杷科研工作的開展。三潭枇杷產區所在市、縣沒有能力開展科學研究,也沒有建立吸引專家開展枇杷產業研究的體制、機制,科技合作不能長久持續,生產上出現問題時專家很難及時到位,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得到解決。
2.5? ? 缺乏利益連接機制
目前,歙縣三潭枇杷產業發展中還沒有相應的利益連接機制,在公共品牌維護、標準執行、市場統一(品牌銷售)等方面都無法實現有效整合,產品研發、加工產能擴大缺乏動力。
3? ? 發展對策
3.1? ? 培育壯大枇杷基地
通過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整合資源條件,鼓勵土地流轉,建設定潭、千百渡、南屏、園藝場等標準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全面采用枇杷低冠幅整枝、設施栽培技術,使用防蟲網、殺蟲燈、果園生草等綠色、生態技術措施,嘗試水肥一體化與物聯網相結合及智能化技術手段。通過設施栽培技術和開發特晚熟品種,盡最大可能延長枇杷上市周期,力爭三潭枇杷形成2個月的采摘周期。在漳潭、瀹潭、綿潭等老產區通過新苗栽植、“三降”措施實施改造,解決老枇杷園植株密度大、樹冠高、單株留枝過多形成郁蔽等弊端,適度擴大優良白砂品種種植比例,調優種植結構[4],提高枇杷的產量和質量。
3.2? ? 加強宣傳推介,拓寬銷售渠道
繼續舉辦以枇杷采摘、休閑、觀光、攝影為主題,集枇杷產區旅游業、新安江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有機結合的枇杷節。設計三潭枇杷公共品牌標識,統一宣傳版式,在主產區所在地、高速路口等地豎立三潭枇杷戶外大型廣告牌。積極組織企業參與各種形式的展示、展銷、水果宣傳推介會,擴大三潭枇杷的美譽度、提高知曉率。鞏固被列入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和全省農村商品流通服務體系試點縣成果,與順豐快運、德邦物流等廣泛合作,對接枇杷專業合作社、大戶和貧困戶,在漳潭枇杷市場、深渡碼頭等地設立物流發貨點,助力三潭枇杷網上銷售,從而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其銷量。
3.3? ? 加大產品研發,擴大枇杷產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
推動加工增值枇杷膏、枇杷蜜、枇杷果脯、枇杷花茶等系列產品標準化精制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5]。制訂相關政策,從資金上支持進行枇杷果脯、蜜餞等產品包裝研制的企業(特別是在商標注冊、市場準入方面),打造三潭枇杷加工產品系列化,結合皖浙一號線研發旅游產品,改變產區主要為外地企業提供加工原料的局面。在設立中蜂保護區的基礎上擴大中蜂養殖規模,開發枇杷蜜系列產品。做大龍頭企業,鼓勵果農按標準擴大枇杷膏初加工,由歙縣綠色三潭枇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牽頭,按照自愿原則,把從事枇杷類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共同組建枇杷產業聯合體,建立成員之間緊密的產業、要素、利益聯接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借力建設皖浙兩省共同倡導的皖浙一號旅游風景道,塑造“中國東部自駕游天堂”,結合鄉居新安江、古民居、水上項目等新安江山水畫廊旅游產業開發,打造南屏、漳潭、綿潭、瀹潭、定潭等新安江沿線枇杷精品采摘園、發展休閑旅游業,以此帶動當地農民增收,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3.4? ? 加強院、校、企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夯實發展后勁
通過枇杷小產區建設,加強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合作,為特色產業保持特色、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充實后勁。積極對接省果樹產業技術體系,聚集相關專家、枇杷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枇杷大戶)共同組成團隊,建立三潭枇杷科技試驗站。以生產中的問題為導向進行攻關,系統培訓產區專業技術人員,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技人員包村聯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提高果農生產技術水平。建立專題組,對枇杷保鮮技術、枇杷膏加工中榨汁過濾技術、枇杷膏大型工廠化加工成套設備研制等進行聯合攻關。在完善縣、鄉、村3級農產品監管體系的基礎上,補齊枇杷產區短板,在新型經營主體中開展產品質量溯源,完善檔案管理,支持重點村的村級快檢站以及規模企業、家庭農場快檢室的建設[6]。
3.5? ? 暢通金融支持渠道,加快“三潭”枇杷創新發展
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申報枇杷“三品一標”特別是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支持開發滿足消費者新需求的枇杷膏、枇杷蜜,果脯、蜜餞“伴手禮”系列產品,統一標識小包裝,迎合現代城市人的消費需求。建立公共品牌授權和有償使用機制,在行政村設立公共品牌管理機構,對有償使用收入納入村集體收入范疇。通過枇杷改良與結構優化方案支持重點貧困村建立村集體果園,吸納貧困戶入股。支持崗位科學家深入生產一線幫助果農、企業解決枇杷種植及系列產品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建立專項課題經費與重大科研成果獎勵基金。
4? ? 參考文獻
[1] 薛梅.德昌縣枇杷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熱帶農業,2018(5):28-30.
[2] 王朝麗,施鴻鑫,何娟,等.從“提籃小賣”到“飛向全國”:余杭區三產融合助力塘棲枇杷產業振興[J].中國果業信息,2018,35(9):15-16.
[3] 蔣際謀,陳秀萍,鄧朝軍,等.我國枇杷產業優劣勢分析與發展對策[J].中國園藝文摘,2018,34(4):46-48.
[4] 王化坤,陸愛華,高志紅,等.江蘇枇杷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中國果樹,2018(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