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軍
摘要? ? 在對遼西地區現有防護林的分區調查基礎上,針對當地自然特征和社會經濟條件,從樹種、立地和林分現狀等方面入手,總結出了一套系統有效的防護林模式,如防護林模式、樟子松固沙林模式、沙地經濟林模式等,以期為遼西地區的防風固沙林營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防護林;模式;遼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 S72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4-014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遼西地區位于科爾沁沙地東南部,總面積約為5.0萬km2,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區域林分布結構不合理,是我國半濕潤半干旱區典型土地易發生沙化區域,素有“塞北沙漠”之稱,風沙危害極為嚴重。
防風固沙林作為具有目標防護或直接防護功能的森林生態系統,在治理風沙危害、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1-4]。本文對遼西地區防風固沙林現狀進行了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針對不同立地和林分現狀的防風固沙模式,以期為今后遼西地區的防風固沙林營建提供參考。
1? ? 防護林模式
1.1? ? 平地防護林模式
平地防護林是將耕地用規則的防護林框起來,通過發揮其生態效益來保障農作物的經濟效益,適宜坡度≤5°的連片耕地。垂直于主風向的方向,每隔一定距離營造一條防護林帶,主要種植榆樹、刺槐、楊樹、柳樹、松樹等,多樹種混交配置。林帶上層(喬木層)建議采取3株“品”字形造林,株行距3 m×2 m,以增強抗風能力;下層要設計灌草層。對于萌蘗力較強的楊樹等樹種,采取樹木休眠期伐后更新方式,可節省育苗和營造成本,效果良好[5]。平地防護林模式適合在風害較大的地區推廣,河北魏縣等地已有成功推廣經驗。
1.2? ? 坡地經濟林模式
坡地經濟林模式適宜5°~15°的坡耕地(陽坡或半陽坡)。主要種植抗晚霜大扁杏良種、鮮食杏、晚花山杏良種、大果沙棘、棗、喀左雪蜜桃、大果桑、黑果花楸、醋栗、花楸、耐寒平歐雜交大果榛子、枸杞等適應性強的高經濟價值樹種。結合抗旱保水保活造林措施,可選用礦泉水瓶造林、泥漿造林、地膜覆蓋、應急假植措施或其組合,確保造林成活。坡地經濟林模式適宜在遼西地區大范圍推廣。
1.3? ? 山地生態林模式
山地生態林模式所涵蓋的立地類型復雜多樣,重在植被恢復和重建,適宜植被破壞較嚴重的近山區。對石質山陽坡,可因地制宜栽植側柏,土層相對較厚時,可栽植檸條、元寶楓、中國沙棘、檉柳等。同一山面的不同坡位應選擇性栽植不同樹種。遵循營養杯苗造林、營造混交林、樹種選擇與植被演替階段相適應、喬灌草相結合、培育近自然林業等原則。造林措施包括營養杯苗、凍土坨杯苗、塑料袋泥漿苗造林等,結合封山育林措施效果更佳。此模式適合在遼西及北方寒旱區推廣。
2? ? 樟子松固沙林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年降水量>350 mm的半流動沙丘、固定沙丘。在流動沙丘栽植樟子松,應空出1/2~1/3的丘頂,便于固身削頂,在迎風坡下部帶狀栽植胡枝子或錦雞兒,株距0.7 m,帶距3~4 m。背風側栽植耐沙壓的黃柳,丘頂逐步栽植固沙植物,3~4年后待沙面穩定后造林。在平緩沙地上,采用窄帶狀整地,帶寬60~100 cm,并空留相同或稍狹的草帶。帶狀整地應垂直于主風方向。春季栽植時要在前一年的雨季(6—7月)進行整地。造林采用二年生壯苗成活率高。栽植時不宜營造大面積樟子松純林,可配置胡枝子、山杏、刺槐等,形成混交林。在半干旱地區,采用樟子松固沙,能夠有效防沙治沙,改善沙區生態面貌。此模式適宜在吉林西部、遼寧、內蒙古東部等地區推廣。
3? ? 沙地經濟林模式
沙地經濟林模式主要適用于遼西平緩固定的沙地。選擇適合遼西地區的抗寒耐旱榛樹品種(達維、遼榛3號、遼榛7號),春季栽植時進行穴狀整地,株行距2 m×3 m。栽植后適時灌水,以確保榛樹正常發育與結實。選擇花期相同或相近的3~4個品種帶狀混交栽植,每個品種栽3~5行,以利于互相授粉,比例為4~5∶1。每年依據土壤墑情灌水5~8次,松土除草4~6次,秋季追施雞糞等有機肥,生長季節追施復合肥2~3次,施肥量200~300 g/株。榛樹秋季施肥后進行深翻擴穴,每次翻深25 cm、寬50 cm,可隔年進行;行間可種植矮稈作物或種植綠肥。修剪在春季樹液流動前進行,剪取枝長的1/3,生長季節不定期剪除根部萌條。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對榛樹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可防治榛樹白粉病;在蚜蟲發生期間噴施撲虱蚜或氧化樂果進行防治;防治金龜子類食葉害蟲可選用溴氰菊酯和毒死蜱等藥劑。平歐雜種榛在沙地引種栽培成功,為本地區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開辟了新途徑,對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 ? 沙地退化林分修復模式
退化林分修復模式適用于沙地上出現退化的樟子松、油松等林分。退化林分修復模式主要分為補植補造、更新改造和撫育復壯修復模式。
4.1? ? 補植補造修復模式
適用于林(冠)下具有林間空地、天窗等栽植更新樹種條件的退化林分。更新樹種可選用云杉、冷山、五角楓、花曲柳、刺槐、油松、紅松、樟子松、紫穗槐等。苗木規格針葉樹采用3~4年生苗木,闊葉樹采用1~2年生苗木,穴狀整地,造林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4.2? ? 更新改造修復模式
皆伐更新適用于生長衰弱、防護功能下降、枯死(含瀕死)比例過大的成熟林分。更新樹種選擇鄉土和優良樹種,營造帶狀、塊狀、網格狀或不規則的混交林。萌蘗嫁接更新選擇林木分布均勻、密度適中、根系具有活力的楊樹或刺槐成過熟林。萌蘗發生在林木停止生長的冬季到春季樹液流動之前;在樹液開始流動時,選擇當年春季采伐更新的林木進行嫁接。
4.3? ? 撫育復壯修復模式
針對密度過大、生長不良的退化林分,采取疏伐、透光伐、生長伐、澆水、修枝等方式改造,采伐強度控制在20%以內。此模式適合在整個遼西北地區及立地條件相似的“三北”地區推廣。
5? ? 結語
遼西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防風固沙林建設是一項難度大、見效慢、周期長、投資高的系統工作[6]。本文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套綜合防風固沙林建設體系,可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減輕當地的風沙危害,為遼西地區沙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6? ? 參考文獻
[1] 林學松.遼西地區水土流失評價模型及其影響因子獲取方法研究[J].水利技術監督,2018(6):43-46.
[2] 王麗.遼西地區荒山造林技術及對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3):84-85.
[3] 康宏樟,朱教君,許美玲.科爾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幼樹水分生理生態特性[J].干旱區研究,2007,24(1):15-23.
[4] 孫濤,劉虎俊,朱國慶,等. 3 種機械沙障防風固沙功能的時效性[J].水土保持學報,2012(4):12-16.
[5] 邰憲武.遼西北沙地造林應用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143-144.
[6] 楊波,李峰.西北干旱荒漠區防沙治沙優化模式示范研究[J].林業科技,2017(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