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梅
[摘 要]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閱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它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接受良好的道德品格的熏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簡要論述了閱讀教學視域下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 閱讀;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系列培養學生理解書面語言能力的訓練。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閱讀文章為主,將聽、說、讀、寫融入語言綜合訓練,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融入情感,享受審美快感的過程。小學閱讀教學對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語言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和結構精妙的文本方能入選教科書,其便于閱讀訓練也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可以體驗閱讀的美感于閱讀訓練中,感知語言的技能漸漸提升。在閱讀中,有的學生在認識上會存有模糊概念,認為大聲地讀或者變換不同聲音才是閱讀,這樣享受不到良好閱讀的體驗,造成不好的閱讀效果。教師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行之有效的閱讀法引導學生,使學生閱讀技巧的掌握得益于閱讀練習。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黃山奇松》一文中,作者對黃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優美盡情地進行描繪,其清新明快和精到獨特的語言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訓練。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閱讀競賽活動:首先聽、讀音頻資料,然后進行模仿閱讀訓練,然后分組展示,最后選出代表參加。在課堂比賽中,學生非常興奮,老師分組指導學生朗誦,要求每組一名學生擔任評判員,并通過集體評分的形式進行具體的評價。朗誦結束后,學生評價誦讀比賽的狀況。
閱讀能有效地激勵學生主動的介入學習。教師須要供給學生掌握閱讀本領的引導,以達成教學的目標。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感受,也會產生一些懷疑和猜測。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記錄這些想法,找到驗證總結的方法,如此反復,學生就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當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后,其自身的很多想法和理念逐漸萌生,進而就有了創作的沖動。寫作是對結果的驗證和總結,有利于通過共性把事物結合起來,總結成知識點。
例如,課文《天火之謎》教學后,教師布置學生寫讀后感:你怎樣看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有的學生讀后感寫道:富蘭克林是諸多有作為的科學家的代表。為了科學的探索不畏攀登高峰和險峰,即使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當然也有反面觀點。有的學生寫道,富蘭克林揭示了雷電的奧秘,這個實驗的動機是好的,但它的實踐是不可取的,知道存在危險,也要進行實驗……老師解答和分析學生的個人觀點,對其中理解正確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理解錯誤的循循善誘,課堂氣氛熱烈,積極互動,效果良好。
閱讀后的寫作訓練能對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予以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核心素養在閱讀與寫作中提升。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結構和形式,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文章的結構進行思考,從而拓寬視野,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具有清晰的邏輯性和合理的文章結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及其內涵,而且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結構,然后梳理文章的層次。以《晏子使楚》中晏子與楚王三次對峙為例。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整篇文章入手,了解文章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根據文本結構,引導學生采用三疊法進行寫作實踐,幫助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思想,從而進一步理清文本結構。
總之,教師要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充分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文本,讀寫結合,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發揮有效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夏少蕓.基于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6).
[2]田正權.主題情境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運用研究[J].江蘇教育,2017.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