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麗 李會
【摘 ?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如何培養小學生在語文課中的創新能力,是當下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面臨的巨大任務,本文通過作者的一些自身經歷,通過兩方面講述作者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希望可以給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創新 ?能力 ?小學語文 ?培養
小學生初進校園,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學東西快,倘若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則能為日后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創新能力應該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基礎,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與語文課相結合,采取多元化的手段,開發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有以下幾點見解。
一、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倡導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思維
在課堂上和課下建立平等和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施展教學活動,為開發創新能力提供保障。良好的課堂氣氛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多鼓勵學生在課上多提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小學是一個人充滿好奇的階段,對于他們提出的一些奇怪問題我們不應該阻止和批評,而是要及時地鼓勵和解答,激起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框架下去探索,多想象,從而開發和培養創新能力。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發現問題,并且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和訓練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發問。老師要和學生多交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當下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灌輸的模式,這種模式下部分學生會在課堂上做其他的事情,不能集中精力聽課,這樣的學習效率很低下,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也完不成學習任務。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首先要激起學生對書本內容的興趣,例如我們在教學《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時,可以鼓勵學生講述一些自己的或者是周圍人的英雄事跡,雖然當下是和平年代,仍然可以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可以讓兩個學生先朗讀課文,然后找幾個學生講述自己和奶奶的幸福故事,通過對比,讓學生產生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和對現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既煉了口語又能促使他們對課文感興趣。對于積極主動的學生予以表揚和獎勵,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
二、設立模擬教學場景,和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場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給學生上課,這樣就能使小學生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我們有目的地創立某種場景,學生經歷了這種活動,得到了體驗,他們表演的怎么樣不用太關心。只有學生帶著一種興奮的情緒去完成任務,邊學習邊思考,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感到學習是快樂的。現如今手機等設備在生活中廣泛運用,學生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使用手機等設備,也喜歡運用電子設備來完成作業。對于新興科技運用于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正確看待,雖然目前有很多學生沉迷于一些游戲中,但是我們不要一味地禁止使用,我們要給予正確的引導,發揮電子設備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引導得當,是一種不錯的手段。現如今,電子設備普及廣,學生更容易接受圖片和影像資料的教學手段。在上課過程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可以將原本枯燥無味和抽象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吸引學生的關注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草原》這一課時,很多學生沒有見過也沒有去過草原,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找一些大草原和蒙古包的圖片,套馬、摔跤、民族舞蹈的視頻資料給學生觀看,使學生更加直觀和迅速地了解草原和草原文化。
三、用課外活動鍛煉創新能力
小學生生性好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以用課外活動來突破這種限制。我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下面幾個方法來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一,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創辦圖書角,每個學生都把家里看過的書拿來放到圖書角,做到資源共享,把好書推薦給同學看,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更多有用的書。還可以舉行演講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第二,讓學生去采訪各個階層,小組輪流出黑板報、手抄報等,使他們的個性能得到發揮,鍛煉了他們的社會能力,發掘他們的創新能力。第三,成立興趣小組,把有共同興趣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去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一系列的課外活動,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得到展現,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成就感得到滿足。
結語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除了上文中介紹的手段,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搜索整理資料的課外拓展題,學生在課后通過互聯網搜索并整理資料。小學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總之,我們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范圍,課后多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其他老師多交流經驗。在遇到問題時要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文娟.淺談小學語文創新教學[J].祖國:教育版,2014(3):389.
[2] 劉偉.淺論小學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