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平芳
摘 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下,初中生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具有鮮明的身心特征,既有面對各種壓力缺乏科學理性的“減負”,也有面對一些誘惑的較弱的辨別能力、承受力。由此,一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正確的價值取向偏移軌道,出現了厭學情緒,有的還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這些現實,給當代教育敲響了警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全社會的一個焦點問題,而在教育領域更是呼吁要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處方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日益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和行為方式被這多元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深深影響和強烈沖擊著,而初中生基于特殊的成長階段和身心特征,這時正是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因此要求老師加強關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師轉變觀念,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作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觀念決定了對學生的教育行為。當前,有調查顯示,一些教師存在師源性心理問題,這一問題的消除方子就是轉變教育觀念。盡管新課改已經深入實施了多年,但是還有些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未能及時轉變過來,導致教師在對待學生這一教學主體時,仍以傳統模式進行,顯然,這樣的教育觀念已經不適合現代教育新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教師要圍繞學生做文章,關注每一名學生,同時也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使其切身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如此,才能營造愉悅、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才能得到健康發展。
二、班會開展中引入生活實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教師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師既要結合教材內容,也要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征;既要避免照本宣科、生硬灌輸,也要走出傳統教學形式的窠臼。對于中學生來說,最為頭疼的事情就是家長、老師的一大堆教導言辭,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些家長和教師可謂用心良苦,可是,為何中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有的還認為是“道德綁架”。實際上,作為教師應該進行反思,既然學生并不喜歡那些大道理,教師可以借助開班會之際,引入生活實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問題,并學會心理調適方法。基于部分學生在與同學、老師、家長交往過程中,由于觀念差異、行為不當、感情不和、溝通受阻等原因引發的持續人際關系沖突、緊張或退縮,產生持續、消極的情緒體驗,且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現象,教師利用班會開展主題為“你可不可以幫幫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共同討論,消除部分學生的人際方面的心理問題。誠然,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教師對個別學生把脈問診,并采取對應的策略進行心理疏導。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多教師主要是對全班學生進行大課堂、大講座的集體形式教育。在筆者看來,讓學生參與到案例分析中,不失為一種滲透健康教育的良策。
三、多學科融合,豐富心理教育形式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單單是針對個人,更多的是對整個學生群體進行教育,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培育他們學會科學的心理調適方法,養成良好的心理衛生習慣。因此,借助教育大平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廣泛撒網”,豐富心理教育形式,如采取小組比賽、合作學習、正反方辯論、角色扮演、多媒體教學等凸顯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而這些教學形式可以在各個學科中進行滲透與融合。使每一名學生都能保持心情愉悅、心理舒暢,敢于面對困難與挫折,克服心理不適,錘煉自信心,豐富的教學形式正是對學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有效載體。通過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產生被尊重、被重視和被關懷的情感,比起“高大上”的心理教育,“公平與公正”“細節處見成效”,這些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的具體方法,恰是治愈學生不良心理的良方,傳遞的是正能量。
四、積極評價,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正面的鼓勵性的積極教育評價能給學生帶來喜悅和成功感,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不斷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克服困難、耐壓抗挫、超越自我的信心。當學生滿心歡喜時,自然會變得更加快樂,因此,積極評價具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和意義。教師盡量用賞識教育方法,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采取表演、激勵的教育方法,這就與“快樂教育”“和諧教育”“成功教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教育方式對改善教師的教育行為,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將起一定的作用。
五、開發校本課程,筑牢心理教育壁壘
除了建立校內心理輔導機構,培養正規心理教師,各個學校還應根據各自的特色以及學生實際開發校本課程,加入生活案例、主題班會、心理情景劇、實踐活動、家校共育等內容。心理健康課程形成系統性,統籌安排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多元評價等,真正為學生服務,為其點亮一盞走向前方的明燈。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作為教育者必須行動起來,著力培養21世紀所需的擁有良好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的綜合型公民。
參考文獻:
[1]賓群英.淺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因素[J].法制與社會,2018(8).
[2]常健.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8).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