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竟波
摘 要:美國在二戰后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主導了戰后國際金融秩序,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推動了戰后國際經濟復蘇。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和該體系自身缺陷,發展到后期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桎梏,逐漸走向崩潰。通過重新審視“布雷頓森林體系”,探究其最后走向崩潰的原因,對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經濟危機給予科學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布雷頓森林體系;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從初建到運行成熟,再到崩潰歷經近三十年時間(1944年—1973年),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它的瓦解又引人深思,有如此功用的體系,卻為何這樣短命,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自身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它難以克服的缺陷
“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后,美元成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中心,由于和黃金掛鉤以及固定匯率,美元幣值堅挺,戰后各國都樂意將美元作為對外支付貨幣和儲備貨幣,美元無形之中身兼雙職:國際支付手段和國際儲備手段。但這在客觀上要求美元保持足夠的穩定,就需要有足夠的黃金儲備支撐。于是當美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保持貿易順差時,就能吸引黃金流入美國,積累更多的黃金儲備,這對美國有利。但順差長期下去,流入到市場的美元就會過少,使各國面臨因所持美元不足而無法清償的窘境,貿易中斷;若美國在對外貿易中保持逆差,足夠多的美元流通到市場中,則能滿足各國貿易清償所需。但美元的流失會使美國的黃金儲備相應減少,沒有足夠保證金的美元,幣值也會松動,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自然無法維持,這在根本上會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指出,“美元同黃金掛鉤,靠美國國際收支的持續逆差來向世界提供清償力,必然會使美元陷入一種兩難境地:如美國糾正國際收支逆差,世界清償能力就會不足;如美國持續保持國際收支逆差,美元的可兌性就會遭到懷疑,美元危機就會產生”。[1]“特里芬難題”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硬傷。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匯率制度發展到后期阻礙了各國經濟發展,最終被棄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匯率制度是“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人為地將匯率固定在1%的波動范圍內而不受市場調節。這在戰后初期,各國經濟在美國面前尚處于從屬地位時,是暫時為各國所勉強接受的。各國不能利用匯率的杠桿作用來調節國際收支平衡,只能被迫采取有損于國內經濟的政策或消極的貿易管制,以犧牲本國利益來暫時顧全大局。當采取緊縮銀根等有損于國內經濟的政策時,工廠停產,消費滯后,進而引發人民失業、政局不穩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若采取后者,對外貿易又得不到發展。這種固定的匯率制度,在各國經濟有極大發展后,對各國經濟桎梏愈發凸顯:當美國出現貿易逆差,美元匯率下跌時,客觀上有助于各國貨幣升值,利于出口貿易,這原本對該國是利好消息,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關于固定匯率的要求,各國有義務采取措施干預外匯市場,人為地將美元匯率強行拉上去,以求美元保值。如果這些國家不加干預,那么各國的美元儲備則會貶值。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像是一張隱形的網,一面死死地束縛了各國的經濟發展,但另一面各國又不能掙脫。這種兩難的境地,也為各國最終拋棄“布雷頓森林體系”埋下了伏筆。
三、國際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外部市場的沖擊和美國經濟的衰落,加速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之所以能在美國主導下創建,是因為當時美國有著世界上最雄厚的黃金儲備,一度曾達到70.3%的極值。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使美國完全可以主宰戰后初期的局面。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這種優勢不可能一成不變,伴隨著戰后各國經濟的復蘇,同美國的經濟差距不斷縮小,美國失去絕對優勢時,建立在強大黃金儲備基礎上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隨之動搖。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美國相繼卷入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海外軍費支出激增,國內經濟受戰爭影響,國際收支也連年逆差,再加上難以克服的“特里芬難題”作怪,黃金儲備不斷減少。到1960年時,已下降到178億美元,而當時美國所背負的流動債務是210.3億美元,入不敷出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到1971年下降到102.1億美元,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2]。巨額的軍費開支和龐大的財政赤字,使美國政府只能通過向市場發放沒有黃金作為支撐的貨幣以應對。這種服“止疼藥”的做法暫時緩解了經濟陣痛,但也帶來了通貨膨脹這一可怕的后果,美元不停貶值,信譽一落千丈。經濟形勢的惡化,使得美國無法像以前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此時市場對美元匯率的沖擊作用就更加突出。起初各國為避免所持美元儲備貶值而將美元兌換成多種貨幣作為存儲貨幣,如馬克、法郎等,用不同貨幣之間匯率漲跌相互抵消的方式,盡可能保證儲備免受損失。但這不是長久之計,隨著美元貶值,美國黃金儲備流失嚴重,已無力承擔兌換黃金承諾,各國對美元產生了信任危機。
就在美國經濟不堪重負、嚴重下滑的時候,西歐和日本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出口貿易不斷擴大,逆轉了戰后初期貿易逆差,一掃經濟陰霾,國際經濟格局的突變,對美元的信任危機,使各國紛紛手握大量美元要求美國政府兌換黃金,社會上也出現了拋售美元的風潮,為此,美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1960年的“君子協定”,1961年的“巴塞爾協定”到“黃金總庫”的建立,都旨在限制或阻止各國政府兌換黃金的要求,但這已經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各國拋售美元,追逐黃金的洪流。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沖擊下,美元地位更是岌岌可危,中東產油國提高油價,手里掌握了大把“石油美元”,在國際市場上搶購黃金,引起金價暴漲。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再也無力維持黃金官價,也根本無法滿足各國政府用泛濫成災的美元兌換黃金的要求。尼克松政府被迫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73年4月,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固定匯率廢止。“兩大支柱”的崩潰,使美元喪失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崩潰。
四、“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啟示
由此看出,以一國貨幣為中心的市場經濟,在世界市場聯系高度緊密的今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想將全球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在尊重市場自發調節的基礎上,必須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用適當的貨幣政策和行政手段調節經濟,抑制通貨膨脹;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上,需保證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使優質資產置于規范的經濟監督下;大力發展實業,減少在股票、債券等金融衍生行業的過多投入,以實體經濟作為GDP的根本出發點;同時,對于當下虛高的房價,要慎防美國“次貸危機”的悲劇在我國上演,控制好房地產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嚴防經濟泡沫下的暗流,對居民的透支信用做好防范。
參考文獻:
[1]羅伯特·特里芬.黃金與美元危機[M].美國商務出版社,1960:97.
[2]邢欣欣,金驕楊.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探討[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4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