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的目的就是為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在學生遇到困惑時給予其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習活動引向更高的層面。
關鍵詞:預設;生成;學習質量
第一次“大海撈針”
教學片斷:在一節“百分數”公開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用百分數表示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是( )。
生:1%、8%、3.5%、6%、2%、0.7%……(片刻間說出一大堆答案)
師:同學們想想,大海無邊無際,掉下去一根細小的針你能撈得到嗎?
生:當然撈不到。(多數學生表示贊同)
師:那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是……
生:0。
由于預設得不夠細膩,教學中未能面對實際情況及時做出策略調整,將學生的認知拋到一邊,導致預設與學生的生成脫節,教與學的分離使得學生的學習是被動接受的,效果不佳。
評課與反思:課后評課時,一位老師就這段教學提出疑問:百分之零說明大海撈針是絕對沒有可能。我想問問大海撈針是沒有可能還是可能性非常???如果是可能性非常小的話,說明有些學生的思考是正確的。隨后也有幾位老師也同意可能性非常小的觀點。
聽了他們的發言,我感到備課時沒有從學生的角度進行預設,導致課堂上的處理過于草率。仔細想想,雖說大海撈針實際操作起來是不現實的,但理論上存在極小的可能性,同行的話始終在我的大腦中轉圈,激發了我探個明白的欲望。
評課一結束,我趕快回到宿舍查閱字典,找到了大海撈針的解釋:在大海里撈一根針,比喻極難找到。上網查找有關的歇后語:大海撈針——枉費心、大海撈針——一場空、大海撈針——無處找、大海撈針——難上難。經過反復思考,思緒慢慢地逐漸明朗。從大海撈針的意思來分析,極難只表明難度很大,并不代表找不到,也就是說大海撈針不是絕對沒有可能,而是存在很小的希望,說明學生的回答是有根據的。而從相關的幾個歇后語來理解,枉費心、無處找、一場空有力地告訴我們要從大海里撈到掉下去的針是不現實的,希望是渺茫的,是沒有必要去做的。
那么如何在理想與實際之間找到聯系點,架起一座學生從現有的思考著陸現實的橋梁,通過合理的引導和鋪墊讓學生經歷深刻體驗,主動實現新認知的構建,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呢?才是這段教學充分預設及高質量生成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第二次“大海撈針”
問題:用百分數表示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是( )。
生:1%、8%、3.5%、6%、2%、0.7%……
師:能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嗎?
生:大海撈針的希望很小,所以分子也應該小一點。
師:能不能用大一點的百分數表示呢?比如50%。
生:不行,那樣的話就說明大海撈針是很容易的,但大海撈針的可能性不可能那么大。
師:假如有人的針掉入大海中,同學們猜猜他多長時間可以撈到這根針?
生:一年。
生:不可能,得兩三年。
生:有可能要十年,或許更長。
師:假如是你,你會去撈針嗎?
生:不會,因為會浪費很多時間。
生:有可能花費很長的時間都撈不到,不值得。
生:我們可以用這些時間做許多有意義的事。
師:老師再問問大家,如果你的作文寫得不夠好,你的100米跑得不夠快……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生:當然會,只要努力了,你才會有進步的希望。
生:如果不努力就永遠不會前進。
師:對,許多事情,只要有1%的希望,我們就應該付出100%的努力,這是超越自我的最好方法。
我的教學“生成”
立于學生預設。六年級學生對大海撈針的意思早已心領神會,從學生的回答中反映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大海撈針是存在可能的,但撈到的可能性很小。在我原有的思維里,大海撈針希望渺茫,概率為零,有誰會真的去做呢?所以備課時沒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充分預想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不同情況,多做一些打算以應對充滿變數的真實情景。因而在課堂上面對學生不同的意見就會不知所措,倉促中只能按照課前預設推進教學,忽略學生有價值的生成。教學的預設不僅僅是對教的活動的預設、對知識的預設,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的預設,針對某一問題可能會出現的個體特殊行為做足充分的教學行為準備,巧妙化解課堂上隨時出現的與眾不同,滿足不同學生探究的空間。
立足生活預設。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更要懂得為生活中的許多“小可能”而去努力的道理。所以,教學理應擔負起培養學生該有的生活能力,在知識學習中穿插更多的生活元素,讓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提高生活能力給予有力的支持。
立向未來預設?!爸灰幸唤z希望,我們就要堅持到底?!边@是人們在面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挑戰最常說的鼓勵自己的話,是每一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學生是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的個體,知識只是他們成長中的一部分,教育不僅僅是讓他們淵博起來,更要樹立孩子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長大后才能完全融入社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楊曙婷.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2(1).
[2]吳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片斷分析舉隅[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10).
作者簡介:趙彥鵬,1978年生,男,漢族,甘肅會寧人,會寧縣教學研究室專職研訓員,主要從事小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并負責校本課程教學管理與實踐。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