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州
摘 要:2019年3月18日上午,國家領導人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大、中、小學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必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無論中外,還是古今,德育工作,始終是學校乃至整個國家、民族,教育的根本和基石。
關鍵詞:小學德育;班級活動;課堂教學
作為一個在鄉村小學一線工作了將近27年的小學教育工作者,筆者擔任過12年班主任,10年完小教導主任,2年初小校長,近三年完小校長,見證了鄉村小學學校德育工作的探索與發展,曲折與奮進,淚水和歡笑……私以為,要做好學校德育工作。
一、必須把德育工作貫穿于學校的工作計劃中
如果把一間學校比作一艘船,那么校長就是一位掌舵手,而德育工作,就是那廣闊無垠的大海上帶給我們光明和正確方向的燈塔。
一個學年的開始,對于一所學校來說,就是一段嶄新的航海進程。作為校長,在學期初,如何制訂學校工作計劃?如何把德育工作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校長的高瞻遠矚,宏觀和微觀把控,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校一年的教育走向,而最終導致全體學生的品德行為習慣是否得以良性發展。
比如,筆者在2016年九月初被任命為龍徑小學校長后,針對農村孩子對長輩缺乏感恩的這一現象,在學期初的學校工作計劃中,確定以當年的九九重陽節為感恩教育的契機和突破口,主動聯系龍徑村兩委、豐山中心小學、鎮政府,在龍徑村戲臺聯合公開組織了一場主題為“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的敬老、愛老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代表為自己的爺爺奶奶洗腳、捶背、按摩……筆者注意到,在現場活動中,有不少的老人眼角潮濕了。而孩子們也受到了情感的渲染,和爺爺奶奶情不自禁地摟在了一起。那一刻,親情自然流淌,溫馨、感人。該活動后經縣教育微信公眾號,漳州市教育局、漳州市政府網、中華文明網等眾多媒體報道,社會反響極大。
2017年重陽節,筆者乘勢而上,再次組織全校學生開展主題為“做爺爺奶奶的貼心小棉襖”感恩回饋活動。讓孩子們回家,每人為家里的長輩做一件事,把感恩這一主題教育繼續深挖下去。
通過兩年的相關主題教育,既培養了孩子的道德審美意識,又拉近了一家人的距離,使無數的家庭溫馨、和諧,營造了濃濃的社會敬老、愛老氛圍。
二、必須把德育工作貫穿于班級的活動中
校長把學校的德育工作計劃制訂出來后,必然要經由班主任的手,才能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班級中。每一個班主任,就像龍舟上的一位劃槳手。對于學校的“號令”,能否落到實處,配合默契。從大方面來說,將會影響學校這艘龍舟的前進速度;從細處看,則會直接影響到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
比如,學校一般都會在三月份“學雷鋒”活動月,組織全校同學“爭做雷鋒好少年”活動。班主任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比如開個主題班會,喊幾句口號,拍拍照。或者,讓學生出個專題板報。這樣看起來,整個班級好像跟著學校的德育工作部署“動”了起來。可是,仔細思量,無非是走走過場而已,難以真正讓雷鋒的精神走進每個孩子的心中,更別說讓孩子們如何付諸行動了。
三、必須把德育工作貫穿于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在2019年3月18日上午的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國家領導人深情囑托廣大施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對于孩子們來說,就像在一張白紙上描繪藍圖。每一個科任教師都必須牢記自己肩上的重任,履行自己“師者”導行的引領作用,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以課程(不僅僅是道德課,包括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為平臺,滲透品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隨時都可以在學習課程文化知識的同時,心靈受到美的熏陶,品格受到陶冶,行為和道德規范得以不斷地校正……
四、必須把德育工作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育德于心,成德于行”,無論是學校的總體規劃,還是班主任、科任教師的具體德育工作實施,德育的落腳點,自始至終都要歸屬到每一個孩子的身上、心上。
比如,在學校樹立正面的輿論宣傳導向后,要讓孩子們把從書本上、從老師那里學到的道德認知和審美辨析能力,落實到日常具體的學習和生活中。再如,今年的“3.5學雷鋒日”,筆者所在的學校,除了校長在全校集中教育上對孩子們進行宣傳和動員外,各班班主任還提前在自己的班級布置了有關學雷鋒的黑板報。3月5日,雖然有小雨,但是,我們學校的“小紅帽”志愿者們,為了踐行縣委、團縣委“生態+”理念,響應全縣“守一江碧水,護生態華安”的號召,毅然冒著細雨,走上九龍江北溪堤岸,撿拾垃圾,為保護母親河環境做貢獻。
綜上所述,理論聯系實際。我想學校德育工作的終極目標,就應該是這樣:讓孩子們在學習與生活的踐行中,把品德修養以及良好的文明禮儀、審美審丑,轉化為行動。只有這樣,我們的學校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囑托,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品格、高風尚的時代新人,扎根鄉村小學教育,切實有效地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吝小莉.淺談小學德育工作[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8(10):7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