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華 隋桂鳳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以下簡稱“立新實小”)在過去的60年問,都是以“勞動育人”為辦學特色。新時代對人才素養提出新的要求,勞動教育如何回應這些要求?
從2010年開始,立新實小以“城市小學‘新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課題,經歷了“新勞動教育”的研究、實踐和推廣三個階段,突破理論瓶頸,完成“新勞動教育”理論架構;克服現實困難,完成“新勞動教育”課程校本化;推出研究成果,在全國形成示范引領態勢。
立新實小“新勞動教育”命題的提出,是以城市小學教育中存在的三個矛盾為導向:
一是兒童成長現狀與時代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今天的孩子是在過度呵護中成長的,他們聰明伶俐、見多識廣但整體上也暴露出心理脆弱、動手能力差、依賴性強、懶惰等素質缺陷。而當今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趨向于具有較強行動力、獨立性、研究性,其綜合素質能夠支撐參與核心競爭的復合型人才。如何結合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環境、經濟形勢、文化環境等鋪設從“要求”到“素養”之間的通道?這是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是傳統認知與教育目標之間的矛盾?!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部分家長頭腦里根深蒂固,影響到家長對兒童未來發展的預設、對待勞動教育的態度,這也是造成當今孩子素質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認識與目標之間的錯位如何調節?就需要“勞動教育”與時俱進,需要與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立關聯。
三是基于勞動教育發展與城市小學現狀之間的矛盾。城市小學土地資源極其有限,以立新實小為例:在百年發展過程中,校辦工廠、校田地、飼養場等勞動實踐基地逐漸被城市建設所替代,如果再不探尋適合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實際路徑,勞動教育只能淪為空談。
那么,立新實小的“新勞動教育”到底新在哪里?
立新實小是如此界定的:通過對勞動教育實施課程化、體系化建設,使之成為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實現學校全面育人,為學生打好形成核心素養、促進終身發展底色的綜合實踐育人活動。
該概念的界定有三個創新點:一是育人理念指向“新時代”;二是育人目標指向“核心素養”;三是育人途徑指向“課程化、體系化”。

在確定概念、內涵的基礎上,立新實小確定了“新勞動教育”的三大目標,即“自治、逸美、煥新”:鍛煉學生在“行動”中增長自我服務與服務他人的本領(勞動自治);培養美己美人的情懷和懂美會美的品位(勞動逸美);樹立想到即行動的研究意識和探索精神(勞動煥新)。以之為核,促進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的發展(見表1)。
說到底,自治、逸美、煥新就是“新勞動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生命質量提升在不同維度的實踐轉化。
立新實小的“新勞動教育”,根植于學生的生活空間之中。其包含的一切學習活動,包括模擬場景下的動手實踐、真實場景中的體驗感悟,以及學習與生活、知識與應用、現實與世界的鏈接等都要納入課程,并按照認知類、實踐類、創新類三個并列且存在遞進關系的門類進行體系梳理,最終形成相對穩定、完整的新勞動教育特色課程體系。
結合低、中、高年級學生特點,學校制定了《“三愛五行十做到”校本課程實施標準))。“三愛”即愛學習、愛勞動、愛創造;“五行”即“自我服務我能行”“崗位實踐我能行”“美己悅人我能行”“行動研學我能行”“科學創新我能行”;“十做到”在低年級以認識類課程為主,中年級以實踐類課程為主,高年級以創新類課程為主。
在此框架下,學校設置“三類十門”勞動校本課程,以“認知、實踐、創新”劃分了“行動力”培養的三個層面,即認知類課程以觀察、知識代入為主,行動的主要途徑為眼腦結合;實踐類課程以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為主,行動的主要途徑為手腦結合;創新類課程以實驗研究、分析探索、發現創新為主,行動的途徑為多種感觀綜合運用,注重腦力的開發。
勞動認知類課程以勞動意識的啟蒙為核心:學校利用勞動基地中的五個植物園區和一個小動物園設計開發了基地觀察課和以課堂為陣地的學科滲透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參與和知識遷移拓展等“行動力”的培養途徑,多維度構建對“勞動”的積極認知。
勞動實踐類課程以勞動技能的操作與實踐體驗為核心:實踐類課程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做事情的過程中增長本領、樹立自信,養成“想到即做到”的行為習慣。課程包括以培養學生生活技能為主的自我服務課,以校園崗位實踐為主的校園實踐課,以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為主的家庭體驗課,以走進社會、參觀學習、開拓視野為主的社會實踐課,在“勞技室”進行的技能訓練課。
勞動創新類課程以創新意識的培養為核心:創新類課程的主旨是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形成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課程包括以科學知識普及、開展小實驗操作為主的科技普及課,以創意手工、廢物利用、藝術訓練為主的班級創意課,以勞動科研、勞動創新、課題研究為主的科學研究課(見表2)。
面對“新勞動教育”落實中的重重困難,我們破解了四大難題,實實在在給學生做了“想到即做到”的示范。
一是解決勞動實踐基地不足的問題。我們將校園內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間開發使用到極致,累計投入500多萬元,建成了相對完善的包括“九室六園兩院”的勞動實踐基地,并吸納、整合校外教育資源,與各企事業單位建立教育共同體,構建起立體多元的勞動教育基地(見表3)。


二是解決師資隊伍專業化的問題。在解決校本課程任課教師的專業化問題上,我們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1)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訓制度,在原有教師中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教師,使之能盡快適應校本課程的需要。(2)面向社會招聘專業人才,充實到校本課程教學的一線。(3)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聘請校外輔導員進班授課。學?,F有專職勞動教師6人,兼職教師48人,聘請農林、園藝等教授、講師22人,校外輔導員50人。
三是解決校本課程課時不足的問題。我們主要采取三種形式:(1)把班級全員參與的普及課排入課表,每周或隔周一節。(2)建立集中授課制,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輪流集中授課。(3)打破年級、班級界限的社團活動,安排在放學之后。此外,采用走班形式的班級創意課,利用上課時間派學生到職場體驗等,也是對課時安排的一種補充方式。
四是建立特長認定評價體系。立新實小結合校本課程的特點和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需要制定了學生的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其一是以記錄學生成長過程為主的特長認定制度;其二是根據《“我行故我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要求進行綜合評價;其三是成果展示評價。
該成果的第一輪實驗于2012年在本校進行,全校42個教學班2100名學生參加。第二輪實驗于2015年開始,在10所實驗校進行,共計1.3萬名學生參加。

學生的變化可歸納為四點:(1)學習興趣得到極大激發,身體的參與讓深度學習得以發生,學習力明顯提高。(2)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隨著使用工具解決問題、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等能力顯著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處群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3)創新精神得到激發和培養,好奇心和想象力得到呵護與釋放。(4)綜合素養的結構發生變化,由知識儲備向能力提升發展,對職業定向發生興趣。
教師群體也發生了變化,一批在原崗位上默默無聞但有一技之長的教師成為校本課程實施的骨干,在學習專業、優化專業的過程中迅速成長。該成果的應用促使教師的育人理念不斷優化,全面育人的思想深入人心。
校長隋桂鳳是黑龍江省唯—入選教育部首批名校長“領航工程”的小學校長,教育部授牌成立“隋桂鳳校長工作室”,入室校長所在學校都成為了“新勞動教育”的實踐檢驗單位。成果應用使入室校長不斷提升自身理論水平,調整實踐路徑,完善特色辦學思路和育人理念,并在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中實現飛躍式發展。
近三年來,借助教育部“領航工程”這一平臺,“新勞動教育”理論先后在河北、西藏、新疆、北京、浙江、陜西、湖南、海南等多地進行講座、交流、研討,并被各地中小學校學習借鑒。研究成果多次成為“國培計劃”、黑龍江省中小學校長“雙百工程”培訓、“明德教育”校長培訓等活動的課程內容。
(作者單位系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冀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