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衛
2019年3月18日,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這是一份難得的榮耀,也是一份至高無上的光榮!
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命題,也是我從教21年來不斷追尋的夢想:什么才是一節好的思想政治課?如何上好一節思想政治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是的,上好一節思想政治課,首先要理直氣壯地做好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
我的第一節思想政治課是從“自卑”和“無奈”中開始的。那是9月的一天,我第一次登上講臺,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并沒有引起學生的關注,甚至沒有學生抬頭看我。在尷尬和郁悶中,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節課。課后,有學生好心安慰我說:“老師別難過,考前你給我們畫畫重點,我們好好背就行了。”學生的話如一盆涼水澆在我頭上。盡管我早就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思想政治課在高中9門課程中地位不如語文、數學和英語,邏輯性不如物理、化學和生物,趣味性不如地理和歷史,但沒想到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竟是如此漠視。
環顧四周確實是這樣,有許多同行是這樣做的:考前畫重點,認真抓好落實,背背背,練練練……苦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我們的思想政治課就是這樣的嗎?
我想改變這樣的現狀,我要做一個不一樣的思想政治課教師,中學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我們不能忽略學科本質,不能只“教書”不“育人”。因為只有用心去把握學科本質,積極探索實現“教”與“育”結合的有效路徑,才能讓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學科的育人價值,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職業人生也才能充滿幸福感和價值感。
我開始嘗試對我的課堂進行改造,無論是在基礎年級上新授課,還是在高三年級上復習課,我從未忘記“教”與“育”的結合。如在基礎年級講《企業經營者》時,我設計讓學生自己辦企業,學生在為給自己的企業起什么名、如何經營、如何合理競爭等方面爭吵得一塌糊涂,我只是不動聲色地加以引導,像導演一樣欣賞自己的學生熱情參與到教學中,讓他們自己對知識進行“烹調”,而我則嚴格要求自己,只做課堂上的“指導”。

即使在高三年級,我也不忘在復習教學中滲透德育。比如2016年高三期間,我在班級里展開了“該不該致敬英雄”的探討,學生們圍繞社會上對英雄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的質疑展開質詢,甚至有的學生還為此設置了辯題。看著學生思維的活躍,我由衷地開心。更令人驚嘆的是,2016年高考全國一卷政治第39題居然出了“還原歷史、守護英雄”為主題的主觀題,學生從考場出來后都笑逐顏開,圍著我講述他們的感受,我感受到了“教”與“育”結合的碩果。
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思想政治課的魅力,我也在三尺講臺上感受到了育人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講話中強調,思政課教學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
高中生涉世未深,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熱點問題還不能作出正確、理性的判斷,再加上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問題常常錯綜復雜,引導不好容易對高中生的思想觀念及價值判斷產生很大沖擊,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義不容辭去挑重擔。但是,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整體效果不好。由于課程自身的內容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課程內容的講解與現實生活聯系得不夠密切,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魅力沒能得到充分彰顯,學生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對“社會熱點”作出透徹清晰的分析。
社會熱點課不能簡單就“時事”說“時事”,要對社會熱點的背景和結果作出細致分析,要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只有教師把問題理解透徹,才能把學生的疑惑解釋清楚。同時,教師教學時要選好契機,抓取合理的“激發點”去點燃學生的興趣。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要遵循“合理”的原則,一是社會熱點的選取一定要符合教學內容,注重合理性;二是在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互動原則,在互動質疑中把社會熱點剖析清楚;三是社會熱點問題教學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性原則,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培養時代新人。
例如,“中美貿易戰”是一個關注度比較高的社會熱點,以什么樣的形式講清楚,怎樣創設課堂氣氛至關重要。我在講述的時候,首先選取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段演講視頻。特朗普在演講中談道:“我要向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加稅,我要搶回屬于美國的東西,我不怕搞貿易戰……”此刻,學生的激情被點燃,我適時推出了“特朗普,你聽我說……”的題目讓學生展開討論,并在討論中層層遞進,“特朗普為什么這樣說”“特朗普所掩蓋的是……”“我們的對策是什么”,問題越辯越明,學生在討論中也進一步加深了對社會時事和大政方針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從教20多年來,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但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是簡單的參觀和游學,必須有知識性內容加以支撐,要有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引導加以支撐,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情感加以支撐。比如,我引導學生參與的“全國模擬政協活動”,我們從政協“提案”的選定開始,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基點,選取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社會問題人手,通過實地調研形成合理的調查報告,最終形成提案。活動已經連續做了三年,關注的熱點問題有“校園暴力的防范措施”“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的改善”“如何緩解教育焦慮”,等等。
除此之外,我還引導學生參加中學生財經素養大賽、學憲法講憲法演講比賽、半月談人文社科類比賽等。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既是認識自我、理解自我進而完善自我的過程,也是接近社會、了解他人的過程。這些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從而真切地體會到自己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的責任與價值。
我們身處一個羞于談情懷的時代,因為它看起來很美,卻不那么真實。但是這個時代,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就是要談情懷,這個情懷是家國情懷。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講情懷?不能靠簡單灌輸,要特別講究技巧和方法,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把愛國的種子悄悄種下。這就要求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做到三點:
第一,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講“真”,即講述真的故事,講述真的情境,表露真的情感。思想政治課不是純粹的理論講述,每一個理論背后都是革命先驅用自己的經歷和實踐換來的,我們必須講清楚這些理論背后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的責任。在講述《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一課時,我選擇了電視《見字如面》的方式,念了三段家書給學生聽,從楊開慧烈士的《我死不足惜,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到趙一曼烈士寫給小兒子的家書,再到渡江戰役中陶訊烈士的家書,三段不同的家書,三段真摯的感情,三段不同的歷史,都有一個不變的信念和支撐在里面,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對國家的忠貞不渝,有血有肉,字字真情!情感牽引著孩子,在他們心里悄無聲息地埋下一顆“愛黨愛國”的種子。
第二,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講“善”,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求善。每年底,我都會帶領學生參與兩個活動,一個是“感動中國人物”的年度評選,一個是“打動中國年度小人物”的評選。在評選過程中展開討論,寫下我們自己的頒獎詞。比如,2018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馬旭向家鄉木蘭縣教育局捐贈了1000萬元,學生們也有質疑,但是我們從馬旭老人的衣著和她堅定的信念里感受到了一種大善。有學生這樣寫頒獎詞:“目光中充滿著堅定,那是一種執著,更是一種堅守。此刻,你是一位真正的戰士,你用點滴積累,守護著祖國的未來,致敬,老兵!”活動評選年年舉行,向善的種子悄悄萌芽。這些“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感動了學生,學生也感動了我。
第三,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講“美”,思想政治課是“美”的,它涵蓋了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領域,散發著知識的芬芳。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把思想政治課之“美”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講述哲學的作用時,我大膽對課堂進行了改編和創新,選擇法國畫家雅克·大衛的著名美術作品《蘇格拉底之死》,以此名畫為背景排練了一個短劇《蘇格拉底之死》。當學生用簡單的道具搭成舞臺,字正腔圓地念起舞臺道白:“法律高貴、莊嚴、神圣,遠過于父母和世世代代的祖先。法律赫然一怒,我們必須畏懼,對法律愈益謙讓恭敬,更過于對父母;法律命令我們受苦,那我們就受苦,不應有絲毫的怨言——鞭笞、監禁、負傷或戰死沙場。”把道理放到富有感情的情境之中,法律的莊嚴感在學生內心產生了強烈的震撼。這是美學在思政課中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應用。我們有很多教師在這方面都作出了好的榜樣,汶川地震中的譚千秋老師是一種美,他身正為范感召人,是一種行為美;更多的一線老師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去進行各種創新,去點燃學生心中的明燈,是一種創新之美!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冀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