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團思
近年來,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語文學科組進行了“生命化語文”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逐步建立起包括“語文國家課程”“文化語文課程”“文學經典課程”“行為語文課程”“環境語文課程”“語文審美課程”的生命化語文課程體系。
所謂“生命化語文”,就是把語文教育活動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遵循語文教育的自然生態規律,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營造一種自然、和諧、全面、立體、穩定、平衡、有序的語文教育生態環境,通過建設良好的語文教育生態型文化,構建注重生命發展的生態型課程體系,實施激發學生生命活力的生態型教學,使全體學生接受適合本人成長與發展的語文教育。
“生命化語文課程”是在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03 年版)》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這為生命化語文課程指明了課程建設的方向和原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這為生命化語文教育明確了核心內涵。
生命化語文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不僅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人格與人文修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語文教育更應作用于“人”,作用于學生的生命成長,擔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近年來,我校提出了培養具有“國家棟梁特質、學術大師潛質、君子情懷氣質”的“三質學子”的辦學目標,生命化語文就是通過語文課程,將語文融入“三質學子”的青春生命。
當前語文教學存在著一些明顯弊端。
一方面,由于初、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受到中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情感、人格被忽視,學生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被擠占,學生的情感、靈性在程式化的語文課堂里被消磨殆盡。填鴨式的訓練、機械式的文本肢解,讓學生感受不到言語生命體中的靈性和智慧,影響了學生的語言個性和語言創造性的發展。
另一方面,是學生寫作中普遍存在“假”“大”“空”現象。“假”是脫離生活的杜撰,缺少生活的真實;“大”是在歷史人物、唐詩宋詞中“打滾”,題材運用浮光掠影;“空”是缺少生活的真實感受,言之無物。
如何解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生命化語文教學研究團隊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研究語文生命化課堂的內涵、價值和實踐樣態,破解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題,借助語言這條跨越時空的通道,實現情意交融、心靈凈化、人性養育、智慧展示的目的,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言語心智技能,獲得正確的審美判斷,以漢語言文字哺育學生的青春生命,促進言語生命的可持續發展。
生命化語文課程核心教學內容的模型建構為“一個核心、六個板塊”。“一個核心”就是“生命化語文”,“六個板塊”為“語文國家課程”“文化語文課程”“文學經典課程”“行為語文課程”“環境語文課程”“語文審美課程”。(見圖1)

圖1 語文生命化核心課程模型
六個板塊的實施堅持以下原則:內容整合,空間突破,多元選擇,直觀呈現,形式多樣,身體心驗,主題探究,表達創造。
內容整合就是把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實際需要,調整內容,補充知識,拓寬視野,既有閱讀內容的統整,還有寫作內容的統整;空間突破就是打通教室內外、學校內外,根據教學需要調整學習空間;多元選擇就是形成“課程超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個性發展選擇課程;直觀呈現就是改變教師講的傳導方式,多采用現場教學;形式多樣就是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選擇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如現場觀察、學術報告、小組合作、學術沙龍、主題探究、社會調查、社區采風、視頻制作、影視觀賞等;身體心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通過身心體驗建構完滿的語言精神世界;主題探究就是確定探究的問題,授以探究的方法,呈現探究的成果;表達創造就是通過閱讀表達生命感受,通過探究表達生命思考,通過觀察表達生命躍動,通過思辨表達生命超越,通過寫作表達生命精神,通過審美表達生命想象。
生命化語文課程六個板塊下的內容是動態發展的,體現出學習內容的擴展力。其本質特征是借語文學習活動,體現實踐性;借語文學習過程,體現體驗性;借語文學習環境,體現熏陶性;借語文學習互動,體現交往性;借語文文化傳播,體現價值性。這些語文學習本質特征中的“實踐”“體驗”“熏陶”“交往”“文化”成為認識和評價動態課程的核心概念和關鍵詞,師生伴隨著語文課程一起成長發展。
在深入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課程實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環境建設堅持“四個結合”。一是結合學校環境建設,在綠化基礎上增加文化內涵,形成人文景觀;二是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讓環境為教學服務,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三是結合立德樹人,提升師生的生命境界;四是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讓課程基地實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學校建成了李震教授工作站、國學大講堂、文軒亭、文興湖、秋華園、梅苑、語化林,形成了適宜語言文字工作開展的特色環境。國學大講堂內,常邀請科研機構或大學的學者、教授來校舉辦國學學術講座。建設“生命化語文”課程基地網站,作為思路宣傳、行動研究、成果呈現的載體。學校成立了“百年中國語文人研究院”,珍藏了百年來語文教育史上知名語文學者和全國知名語文特級教師的資料,形成濃厚的語文學習研討氛圍。
生命化語文在上述的六個板塊中,陸續開發了30 多門語文校本選修課,其中成熟的精品課程有:楹聯文化選修、園林審美、《周易》初探、《左傳》選讀、《論語》感悟、《唐宋傳奇》研究、藝術人物評介、蘇軾詩詞賞析、《西游記》與花果山研究、美學著作評介、唐詩欣賞、普通話培訓、連云港文化導游、英美佳劇欣賞、課本劇排演、孔望山摩崖石刻新考、詩歌鑒賞、古典詩歌吟誦、詩歌創作等。這些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形成了互補,共同組成了多樣化的課程群,從而實現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統整。
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步,生命化語文教學研究團隊還精心研發校本教材。先后編輯出版了《新海高級中學學生優秀作文選》《連云港地域文化語文讀本》《高中作文教程》《古典詩詞藝術欣賞》等。這些校本教材為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教學模式是在特定條件下在特定環境中展開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語文生命化課堂建構了五種操作模型(見文末圖2)。五種模型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需要而定,靈活選擇,交叉互補。
學校以生命化語文課程基地為平臺,從多方面開發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一是梳理校史傳統資源。學校從“普愛”到“新海”,經過了近90 年歷史風雨的洗禮,有著豐富的校史資源。二是開發地域文化資源。連云港市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有“東方天書”將軍崖巖畫、有龍山時期古城遺址藤花落遺址、有兩千年前秦國在此立石的秦東門、有徐福東渡出海口,還孕育了中國古代兩部偉大的浪漫主義小說《西游記》和《鏡花緣》。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厚重載體,應該成為我校校本課程的地域特色資源。三是提升校園環境資源。學校的軒苑亭、“十園區”、生態科普園、景觀休閑區都為生命化語文行為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障。
在生命化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學生的實踐創新,積極拓寬實踐創新路徑。具體路徑有:故事新編、校園微電影制作、社團活動、課本劇改編、時事評論、專題探究、微信討論、網站展示等。各種方式綜合運用,形成創新路徑。
教育事業在不斷發展,生命化語文課程也應不斷完善。我校由李震教授領銜的生命化語文教學團隊開始了新的研究歷程,確立了“從生命化語文到語文生命化”的研究方向。展望未來,生命化語文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命化語文將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課題研究。在基礎教育階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融入語文課程,將其貫穿于課堂內外的教學言行中,使之成為學生的文化基因,民族根基,也是給予學子“國家棟梁特質、學術大師潛質、君子情懷氣質”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源泉。
2017 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要“從祖國語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一個嶄新概念,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語文資源的組織方式和使用習慣。生命化語文將通過“學習任務群”的開發,豐富語文教育資源,重新調整完善課程結構,讓生命化語文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自身也能不斷地生長。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理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應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要借助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語文實踐機會。時代在飛速發展,網絡化、數字化在深度改變著生活,也在改變著學習方式。語文學習也必須與時俱進,要善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要敢于嘗試新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搭建更多實踐創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