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寧
【摘 要】 渭南市自2016年以來首次進行生物中考,很多教師和學生沒有明確考點的方向,在備考過程中感到困惑。我結合自己親身的中考閱卷體會,希望能為渭南市生物的中考復習以及課堂教學起到指引作用。
【關鍵詞】 中考 ?生物 ?閱卷 ?課堂
2017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渭南市中考生物閱卷工作,地點在合陽縣實驗中學。7月的天氣異常炎熱,我們在閱卷教室堅持了一個星期,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我們卻感到非常快樂與充實。現結合本次閱卷情況,將自己的一點體會整理如下,以期對今后的生物復習以及課堂教學有所幫助。
2017年中考生物命題主要是以《生物學課程標準》和《渭南市2017年初中生物學業考試說明》為依據,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讀圖能力、實驗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觀察能力進行考查。
試題難度適中,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堅持了科學命題、規范制卷的基本原則。準確把握了試題的難易層次,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分層;并且聯系實際,注重生活知識。在教學內容的考查方面,試題充分體現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情況。
一、試題特點
閱卷過程中,我對試卷的整體情況總結如下:
1. 試題側重基礎,強調方法的培養和能力的形成;
2. 突出了植物的三大作用及人體的八大系統知識;
3. 對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及模擬酸雨實驗進行了考查;
4. 聯系生活實際,關注環境保護,體現“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
5. 重視對理論知識的應用,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二、閱卷體會
考試結果反映,學生的總體得分率較低,失誤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基礎知識不扎實,生物基本概念、原理不清,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浮于表面。所以要求考生在關鍵字、生物學專有名詞上不能含糊,否則容易造成失分。如34題(4)家蠶的發育為“完全變態發育”,如果寫成“變態發育”或“不完全變態發育”,判為錯。
2. 學生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不能對實驗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答非所問。如36題(3)模擬酸雨,PH控制在“5.6以下”,學生寫成“5.6以上”或“7以下”,判為錯。
3. 審題不清,找不準主要信息,答非所問。如33題(3)小水珠是由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寫成“光合”或“呼吸”都是錯的。
4. 答題不規范:包括錯別字,不能合理使用生物學原理的不得分。這當中出現的錯別字一律不給分。呼吸作用釋放了:二氧化碳“氣體”,寫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石灰”都是錯的。
三、今后教學中的努力方向
1. 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準確答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對試題進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2. 加強備課,準確把握生物課標,用更好的教法,使學生獲得更強的生物學習能力,把生物中考知識貫穿于平時的課堂中;
3. 突出生物學科特點,教學中應重視植物的三大作用和人體的八大系統,讓學生能夠對生物圖像進行很好的分析,幫助學生掌握觀察生物試題的基本方法,加強對實驗題的訓練,養成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綜合素質;
4. 教學中語言準確、嚴謹。在課堂上我們要盡量用最準確的語言來敘述,尤其是一些專用術語更是要準確,決不能太隨意;
5. 重視答題習慣的培養,平時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書寫,規范答題,減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四、生物課堂教學模式建議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上好每一節課至關重要。結合這次中考閱卷以及我們生物教研組全體成員的反復研究和論證,確定了初中生物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一)初中生物(新授課)教學模式
1. 溫故知新(3分鐘)
目的:讓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新課導入(2分鐘)
列舉與本節課相關的生物現象,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 指導學生自主探究(3分鐘)
讓學生知道自主探究的內容和要求以及自主探究的方法,由此讓學生充分體驗獲取知識過程中的艱辛和快樂。
具體步驟:(1) 布置自主探究的思考題;(2) 布置自主探究的范圍;(3) 知道自主探究的方法;(4) 明確自主探究的要求;(5) 規定自主探究的時間及檢測的手段。
4. 組內合作交流(10分鐘)
步驟:學生組內討論,完成自主探究的問題
注意事項:教師要認真督查學生的討論活動,對中差學生的自學情況,要及時給予指導。
5. 展示討論結果(15分鐘)
步驟:1. 組內展示討論的結果;2. 組間進行評論;3. 教師進行點撥、更正、補充,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6. 鞏固復習,當堂訓練(5分鐘)
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7. 課外拓展(2分鐘)
(1) 運用本節課所學內容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2) 查閱相關課外知識,這樣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又加強了課外閱讀及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環境的良好思想品德,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初中生物(習題課)教學模式
1. 學生討論(約占10鐘左右)
每6名學生作為一個討論小組,先討論本節課需要處理的習題,以通過相互間討論得出正確答案,有問題的做標記。
2. 學生評講、教師補充(約15分鐘左右)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把討論中遇到的問題,比如不能確定的答案,由每組的小組長向老師提出。在黑板上做出標記。找同學講解。
教師在學生解決提出的問題后,還要根據知識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把相關題目需要擴展的知識進行補充評講。
3. 鞏固練習 (約占10鐘左右)
把精心選出與題例有關的變形題,與例題有聯系的知識內容的題目,發給學生,讓學生趁熱打鐵,加強知識方法的鞏固。
4. 知識的總結、消化、吸收(約占5鐘左右)
主要由學生完成,這段時間里,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把作業評講中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整理到課堂筆記上。
參考文獻
[1] 鐘傳金,王麗.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觀的生物學科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8,17.
[2] 張慧.凸顯生物學科特質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J].科普童話,2018,43.
[3] 高峰.生物學科[J].珠江教育論壇,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