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章
【摘 要】 閱讀訓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幫助學生增長見識、豐富情感、開闊視野的重要途徑,對中學階段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我國的中學語文閱讀訓練和教學實際上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擺脫傳統模式的弊端,對新信息、新技術、新方法欠缺發掘和改變,使語文閱讀訓練強度不斷增加,但實際效果卻總不盡如人意。因此,在現有條件下,中學語文閱讀訓練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對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意義重大。
【關鍵詞】 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輔導策略
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形式,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模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基礎,豐富學生的閱讀形式,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深化學生的閱讀印象,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媒體直觀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機械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和光電技術進行直觀教學。媒體直觀法是當前被教育界廣泛采用并極力推崇的一種先進教學方法之一,它遵循直觀性原則,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客觀規律。因此,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這種方法已刻不容緩。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說來,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目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學生的自制力都很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訓練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要經常性地提醒學生,或結合教材,開展讀書活動、演講比賽等。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目的訓練,不能讓其松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效果。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將這種有意識的行為以講故事、聽錄音、音樂、放電影、錄像等形式出現吸引學生的眼球。
二、引導對話,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
文本是作者用文字表達思想的方式,其本質仍是語言的交流,這一點就決定了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對話的過程。但閱讀訓練中的對話顯然內涵要遠大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對話理論出現得很早,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教師簡單地將對話理解為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間的一問一答,將對話形式化,不僅起不到實際效果,也會使學生形成“應付了事”的態度,僅僅為回答問題去閱讀,對文章本身的理解淡化。閱讀訓練中的對話應該為至少三種對話:一是讀者與作者間的對話。閱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與作者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真正地將文本所述情感感同身受,才能幫助學生開放思維,并引導學生大膽闡釋自身對文本的理解;二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這是閱讀訓練必經的過程,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身經歷、所處視角、情感變化以及價值觀的不同等都使所產生的解讀與體悟不完全一致,大到主題思想,小到一個詞、一句話的理解,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觀點。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闡述自己的解讀,并在適當時間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對話,分享彼此的感悟,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讀書”。首先要培養好的預習閱讀習慣:速讀課文直至熟讀課文,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提出難以理解之問題。包括:(1) 培養查閱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于難以認識、理解的字、詞、句及時查閱工具書,直到弄明白為止。有輔助資料盡量參照、查閱,以加強理解)。(2) 培養下批注的習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討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對領悟之處也作下特定的標識,以備忘卻,必要時還可用幾個簡單的字進行旁注)。(3) 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4) 培養與他人交流閱讀心得的習慣(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體、體味局部,并充分體驗到讀書的樂趣。)(5) 培養速讀習慣(即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不動唇、不指讀,每分鐘500字左右)。學生要養成好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
四、重視整體閱讀
如何實現整體閱讀,不是單純的學法問題,首先應是語文教師的觀念問題,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整體意識和整體觀念,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處理上應始終抓住整體,其次才是策略問題。在關鍵的幾個環節要把握好:第一,起始階段要抓住整體,課的開頭是“龍頭”,起導向作用。一篇新課文學生總有一種新異感,要充分利用這種新異感,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全篇的整體感知,不要一開頭就從課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對局部文字的分析之中;第二,分析局部應不忘整體,我們強調整體閱讀,不是排斥局部分析理解,而是強調局部分析要為理解整體服務,優秀文章的細節有許多是作者的傳神之筆,分析細節是引導學生尋幽探勝的必經之路。但如果只從微觀上研究細節,就很容易將完整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因此,分析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細節、突出整體。
總之,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閱讀會伴隨人的一生。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積極主動地練好精讀、略讀、快讀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習就會“源深而流遠,根固而木長”。
參考文獻
[1] 何蕊.現代信息技術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滲透[J].教學與裝備,2012.
[2] 秦春霞.如何提高中學閱讀教學效率[J].廣西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