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梅
(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天津 300070)
傳統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模式過分依靠教師的單方面傳授,不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不高[1]。近年來結合案例的教學對學生理論學習有很大幫助,但許多案例雖然經典,尚不能跟上現代醫學檢查和檢驗技術及前沿治療的發展,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則側重于結合所學的病理生理學理論,理解病例相關的病因、對機體的影響、治療原則和最新進展。為確保學習的內容居于國際前沿,案例文獻均來自近年的英文SCI報道。通過最新案例文獻學習結合理論課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真正以疾病為中心,從疾病的最新進展出發幫助病人解決問題,進而拓展知識面,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此方法有助于解決一些教師不是臨床專業,對臨床病例不熟悉的問題。本研究基于病理生理學鉀代謝理論,探索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方式的應用和效果。
(一)研究對象。
以天津醫科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和麻醉專業1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基于病理生理學鉀代謝理論進行最新英文文獻案例的拓展性自主學習,學習成果作為平時成績的評價指標之一,學習后進行問卷調查。將未參加病案選修課的學生作為對照組,此組僅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微信群分享PPT或Word形式的團隊學習成果;將其中30名自愿參加病案選修課的學生設為實驗組,在選修課上,教師會指導學生對前期病例文獻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分析和討論,學習完成后進行問卷調查。
(二)研究方法。
1.學習過程。在病理生理學鉀代謝障礙的病因、機制及對機體的影響的理論授課后,教師給出英文關鍵詞,請學生針對甲狀腺毒癥引起的低鉀、高鉀或正常血鉀的周期性麻痹在www.pubmed.com上查閱近年英文病例報告文獻,并請學生們建立微信群,每班分4組、每組組長選定一篇相關的近年SCI病例報告,翻譯、交流,進行拓展性自主學習,并把選定文章在群中公布、分享,以免其他組重復。以5個班為例,每班分4組,最終分為20組,團隊合作,共翻譯20篇鉀代謝障礙相關的最新英文案例。
2.自主學習成果評價與分享。要求學生以Word或PPT形式上交自主學習成果,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習成果水平再行調整,作為理論課課堂平時成績的評價指標之一。學習成果在班級微信群中分享、交流,最終每組學生都能結合完整病例,從病因、發病機制、對機體影響的各個方面深入學習和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
3.選修課上的深入學習。參加案例選修課的學生30名,在之前20篇翻譯的病例自主學習基礎上,會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病例的發病年齡、性別、誘因、機制、對機體的影響、治療原則等進行歸納總結和交流、研討,并給出選修課成績進行評價。
4.問卷調查與統計。設計問卷對參加選修課和未參加選修課的學生分別進行效果調查和評價,從學習興趣、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章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團隊協作、課堂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對臨床的幫助、對英語專業詞匯的學習等方面進行調查。統計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問卷調查結果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效果評價:回收不記名有效問卷11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3.33%。91.82%(101/110)的學生認為文獻學習在知識面拓寬的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86.36%(95/110)的學生表示通過基于鉀代謝的拓展學習有助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74.55%(82/110)的學生表示對激發病生理學的學習興趣有幫助;73.64%(81/110)認為積累了相關醫學英文詞匯、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提高;61.82%(68/110)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互助能力提高。
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在參加選修課(實驗組)與未繼續參加選修課(對照組)比較結果:無論是否繼續參加選修課深入學習,最新英文文獻案例學習對知識面拓寬方面均有幫助,兩組間無顯著性差別(P=0.127)。在加深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激發病生理學的學習興趣、相關醫學英文詞匯積累、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的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互助能力提高方面,繼續參加病案討論選修課(實驗組)的學生比未參加選修課學習(對照組)的學生所占百分比顯著增加,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附表)。
附表 應用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在參加選修課的實驗組與未參加的對照組之間的效果比較 [n(%)]
對于問卷調查中問題:“所負責翻譯的部分有哪些相關的病理生理學鉀代謝基礎理論?”及“有哪些鉀代謝新進展是課本沒有的?請列舉說明”,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均答題。學生反饋:通過文獻學習對課堂學習的基礎知識、對低鉀、高鉀血癥的病因、機制、對機體的影響、治療措施和補鉀原則有了深入理解;對基礎課延伸的部分、書上沒有詳細介紹的知識,如低鉀血癥周期性麻痹、甲狀腺毒癥、基因突變相關的內容、心電圖變化、甲狀腺毒癥低鉀血癥周期性麻痹的機制、家族性低鉀血癥周期性麻痹及其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參與病例選修課進行交流學習的學生,反饋內容更加豐富和詳細。
關于問卷調查問題:“平均花費了多少課外時間進行基于鉀代謝的拓展學習(查閱、翻譯文獻的時間)?”多數學生在1~3小時內完成47.27%(52/110),不到1小時完成的學生占22.73%(25/110),3~6小時完成的20.00%(22/110),超過6小時完成的10.00%(11/110)。
關于“開展基于鉀代謝的文獻拓展學習,學習中的主要障礙是什么?”的問題調查,存在問題在于:由于初次接觸英文文獻閱讀,部分學生對英文文獻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專業英語基礎不好,專業醫學英語詞匯量不足,對臨床的專業知識掌握太少,文獻翻譯有困難、文獻閱讀與理解存在困難是主要問題。
本研究探討最新英文案例自主學習和進一步選修課學習的效果,并對反饋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此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最新臨床病例診斷、治療的國際前沿進展,有利于鼓勵學生用基礎理論和國際最新進展去分析病例,為病人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案例教學方法雖然具有增加互動、加深理解等諸多優點,但也存在許多缺陷和局限性,尤其在我國現階段基礎醫學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2]。以文獻為導向的自我學習是一種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及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學形式,在醫學教學改革中的起重要作用[3]。英文專業文獻閱讀對課程教學建設與改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英文文獻閱讀能力是醫學科研工作者重要的技能之一[4]。
學習成果作為平時成績的評價指標之一,是對學生學習的督促和引導,是必要的教學手段。150名學生以PPT或Word形式提交了學習成果;其中有30名學生參加了選修課案例學習,并對翻譯的文獻進行了交流和總結分析,參加選修課的學生在已翻譯的病例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提出不同的主題:如病例的發病年齡、性別、誘因、機制、對機體的影響、治療原則等,就不同主題研討,較未參加選修課總結學習的學生收到更好的反饋學習效果。
目前,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這種教學法在實踐中還處于嘗試、摸索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專業英語基礎不好、對專業臨床病例相關英文文獻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由于課時有限,一些學生對文獻的熟悉局限于自己翻譯的部分,而對他人翻譯分享的結果無暇探究。為此,嘗試了在文獻學習后,請繼續參加病例選修課學習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翻譯的文獻進一步分析總結,并與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發現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許多學生還愿意繼續總結,甚至希望將病例主題總結為綜述。建議在病理生理學理論教學中增加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英文案例文獻學習,并在選修課時增加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及多個病例共同點的梳理,加強與學生的進一步分析、總結、引導,以利于幫助學生強化所學理論知識,與國際前沿接軌,對學生步入臨床和科研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