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眾多的法律法規里,民商法所涉及的內容主要都是和民生問題有關系的,涉及到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著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其中關于連帶責任這一問題,是用來判斷認定發生的債務糾紛問題,并對其進行有效解決的。本文針對民商法中的連帶責任問題實施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民商法 連帶責任 問題
作者簡介:劉俊杰,廣東法盛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44
民商法也可以分成民法和商法,其中民法的內容有人身法、財產法,商法的內容有票據法、企業法、保險法、破產法、證券法這些法律文件,由此可見,在調解我國的國民經濟糾紛時,民商法的作用意義重大。可是因為民商法涉及內容的廣泛性,導致其雖然具有足夠的重視度,但是仍舊對連帶責任的相關問題缺乏清晰的了解,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民商法相關連帶責任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連帶責任
由于大多數的案例不僅是個人或者是單位因素所導致的,這就導致對于沒有明確責任劃分的案例中,有非常多的糾紛都不了了之,經常引發互相推諉、指責的問題,連帶責任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這些情況。在國家法律法規中,其將連帶責任劃分成三個種類,即連帶清償責任、連帶保護責任、連帶賠償責任,在《民法總則》中明確提出:在有兩個或以上數量的債務人時,全部要付連帶責任,并有義務償清債務 。因此,就可以將其理解為:只要出現責任了,不但要直接人員負責,還要全體參與人員一起負責。為了便于更好理解,舉個例子:王某和孫某向李某借了二十萬,但是在規定期限內王、孫二人并沒有還清這筆款項,這時二人就要承擔起連帶賠償責任,而李某的連帶責任選擇權是具備多樣性的,例如可讓王某或孫某單獨賠償,或讓二人一起償還,或王某、孫某一人承擔一半。通常情況下此類案例的訴訟時效是兩年,在這兩年內受有關法律文件的保護和支持。
(二)典型案例
A只身一人來到大城市打工,并認識了好友B、C、D,A過生日的當天他邀請B、C、D到一家酒店為其慶生,席間把酒言歡,因為太高興了A就喝多了,還是爛醉如泥、不省人事那種的。B、C、D見狀只當A是太過高興,三人出于好心一起攙扶著把醉到沒有意識的A送回其家中,因為A是外來務工人員,所以一直都是獨居,B、C、D三人這時也是醉酒狀態并未覺得有何不妥,認為A只要睡一覺起來自然就醒酒了,所以三人把A扛到臥室床上后就一起離開了,在這一過程中B、C、D三人還沒有意識到A出現生命危險,等到第二天,三人才聽聞A由于酒精攝入過度死在了家里。隨后A的家屬E等人把B、C、D三人一起告上法庭,用侵害生命權的理由要求判處B、C、D三人賠償A死亡賠償金等經濟的損失一共達到45萬元。當地的基層人民法院判定表面:是因為A的個人原因導致攝入過量的酒精,B、C、D將其送回家中已經盡到看管照顧的義務了,且并沒有直接原因可以證明A的死和B、C、D存在因果關系,所以駁回E等人的訴訟。故E等不服繼續上訴高級人民法院,且認為B、C、D雖將A送回家中,但沒有盡到對應的護理工作,要是知道A會酒精中毒,也不會送到家中就走人了。后經過判處后判定,因為從A喝醉到死亡之間并沒有其他原因出現,證明了A的死和喝醉有著直接的關系,而B、C、D三人因為自以為沒事且未盡到相應照顧和觀察注意的義務,在離開后導致了A的死亡,這就使三人形成對應的連帶責任。但是由于為A自身的過量飲酒,后改判為A需要承擔的責任為80%,剩下由B、C、D三人賠償。
(三)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醉酒死亡引發生命權糾紛的案件,人們對其通常懷抱兩種看法,有人認為三人把A安全送回家已經盡到照顧等義務,所以并不構成賠償責任;還有人則認為正是因為三人沒有考慮安全隱患問題且未盡到安全陪護整體過程的義務,所以才導致A死亡,三人要承擔賠償的責任。而《侵權責任法》第八條當中明確提出“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導致他人損害的需承擔的連帶責任”。因為A飲酒過量導致失去意識,B、C、D三人則沒有安全意識,基于此構成部分賠償責任 。
(一)責任劃分模糊
在這起案件中,正如基層人民法院的判詞所言,A是于自身因素導致飲酒過量,剩下三人能把人安全送回家已經盡到看管照顧的義務,A的死也沒有直接原因可以證明和其余三人存在因果關系,所以剩余三人自然沒有責任。但站在E等人的角度思考,既然A喝多了為什么B、C、D不攔著點不及時進行勸阻?不勸阻是否屬于間接犯罪?答案是肯定的。那要是中途有人離開是不是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因為在很多案例中都有出現類似問題,由此就可以看出,連帶責任的劃分是模糊的,很難精準定位,加大了調查難度,因為缺少可以劃分或承擔責任比例的直接證據,以至于判處結果和預想存在偏差。
(二)選擇權使用不嚴謹
在這起案件中,E等人是非常聰明的,直接把B、C、D三人告上了法庭,因為其認為剩下三人都是要負責任的,不分誰大誰小。但是,在具體的生活當中,通常有較多的侵權行為,其責任人處于連帶責任的有關規定當中使用選擇權時缺少嚴謹性的問題,正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很多法院為了工作效率,勸說原告把有關人員一起告了。但侵權責任人也擁有相應的權力,即依托于民事訴訟法所具備的訴訟權,及根據實體法所具備的民事實體權,但是,如果原告對于連帶責任的侵權者所做出的訴訟當中給予相應的選擇權,就會導致由于案件、人員的復雜,無法有效的劃分責任,另外,對于大部分不承擔責任但是被起訴的人也會造成相應的影響,并對判處的公正及難度造成相應的影響 。
(三)訴訟時效存在缺陷
對于大多數地方而言,其訴訟的案件當中都存有相應的缺陷,一般來說,訴訟的時效主要是指民事受害者于規定的時間內實施訴訟請求的時間。對于我國而言,案件的訴訟時效通常為2年,但是,《擔保法》當中仍舊只是6個月。另外,連帶責任的有關法律文件當中,對于存有連帶責任相關的訴訟時效卻沒有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大部分案件的判定存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對債權人責任進行有效確認
由于我國民商法中部分法律條文太過籠統,在實際解決問題時起不到更好的解決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法律制度也需結合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改變。如某些案件中由于共同侵權人數量問題面臨著法律責任認定不清,侵權人責任認定不合理,責任判定難的困境。因此,就需要改進現在的侵權行為法,確立共同侵權人責任,進行分類認定,在已認定標準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認定標準。對于部分及共同訴訟而言,案件本身狀況如果太嚴重,或者是共同侵權人具備的熟練度超過有關標準,則需要實施全面訴訟,把所有的侵權人均納入到案件的訴訟及審理中。除此之外,法院還能夠依據具體狀況,對侵權人進行合理的責任分類認定,觀察案件能否經過部分的訴訟,并對其牽扯程度實施深入化分析,以此對侵權人的責任實施相應認定。
其次,對于我國的民商法而言,其對于共同侵權人的責任缺乏準確的劃分,通常只是對侵權人所具備的連帶責任進行相應規定,而對侵權責任卻缺乏充分的重視,這就會對侵權案件具備的公平性造成不利影響,且商法也無法確保侵權人具備的合法權益。
因此,對侵權人法律責任認定需據客觀性,采取分類認定方法有效分解共同侵權人責任,依據涉案輕重對相關侵權人責任輕重進行認定等,保證民商法公平公正性的有效發揮,使連帶責任認定與審理做到有法可依。
(二)連帶責任制度的不斷完善
對于民商法而言,其雖然制定了相應的連帶責任制,但是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導致其在實際應用發揮時受到限制,最終發揮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更加應該重視對我國連帶責任制度做出不斷的更新和補充,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障民商法當中連帶責任更加清晰且明確的劃分。連帶責任制度進一步完善,不能片面地從其自身入手,更加需要將其在法律中進行更好的規范,如此一來才可以有效突顯出連帶責任制度的權威性 。
其次,在出臺和連帶責任制度有關法律法規的時候,要從全方面結合各項程序和制度,進一步保障民商法當中連帶責任所具備的公正。
最后,將連帶責任當中無法劃分的損害當做成連帶責任進行處理,結合事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具體實施,進一步實現保障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目的。
(三)使制度符合實際情況
訴訟的時候開展的實際操作,想要確保訴訟者自身的合法權益不被損害,在制定相關制度的時候,則需要確保其公開、公平、公正性。制度的制定主要就是確保訴訟整個過程的有效性、公正性,針對訴訟這一程序的有關規定還要結合其適用性的考慮,促使有關法律能夠與實際案件實現充分結合,以確保制度能夠滿足實際情況的要求。
另外,還需根據實體法以及程序法,明確劃分出有關責任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并依據程序法中相關內容的指導,對連帶責任進行具體劃分,從而使案件審理具備的準確性得到有效提高。
除此之外,對于分攤的有關請求而言,相關賠償在完成之后,責任人認為不是自身承擔的責任需提出分攤,以免承擔了不需要承擔的債務,依據實際的責任將該承擔的部分承擔,從而使連帶責任當中的合理分攤的相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綜上所述,民商法所涉及的內容都是針對民生問題的,涵蓋到人民生活中多方面內容,對民商法中的連帶責任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對于構建完整的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注釋:
任磊.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法制博覽,2016(23).
呂馨妍.淺談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15):45.
佚名.淺談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8(35):197-198.
陳禹希.論我國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認定和處理[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2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