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星 柯力
摘 要 本文圍繞當前審判法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輔助法官辦案、輔助庭審實質化改革目標的不足之處,以區塊鏈技術在庭審過程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舉證質證等方面的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探索該技術如何在幫助法官庭審,提高庭審效率方面發揮作用。
關鍵詞 庭審 區塊鏈 信息化 科技法庭
作者簡介:鄭新星,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科員;柯力,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法院辦公室科員。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16
審判法庭是法院開展審判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法官依法辦案的“主戰場”。審判法庭的信息化建設是法官組織各訴訟參與人及其他人員參與庭審活動的必要支撐,既要能夠服務于人民群眾便捷的參與訴訟活動,又要能為法官提供智能化的支撐,同時還要能夠支持司法管理、司法公開的相關應用,滿足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當前審判法庭的信息化建設主要依托于科技法庭系統的發展而逐步的迭代推進,一是視頻技術方面,從標清模擬科技法庭逐步更新至高清科技法庭;二是功能方面,從單純的錄音錄像功能、證據展示功能等逐步疊加遠程開庭、語音識別、庭審直播、錄像長期保存、光盤自動刻錄等功能。上述的審判法庭信息化系統,姑且可稱之為“科技法庭1.0”時代。
隨著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和法院內部對信息化的需要日益增多,審判法庭內的應用系統越來越多,其整體易用性差,數據孤立、技術含量低、庭審服務職能弱等問題凸顯。從使用者的視角看,法庭上各個應用系統之間數據互不相通,賬號體系各不相同,使用的學習成本明顯增大,主持一場庭審需要打開不同的系統進行操作,加大了應用的難度。隨著互聯網新時代的到來,除了語音識別、電子卷宗等少數一些現代技術之外,大數據、人臉識別、區塊鏈等高新技術在“科技法庭”上的應用很少,未能很好的融合時代發展的“紅利”,高新技術含量相對偏低。
依法治國,要求推進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對于法庭信息化系統的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
(一)區塊鏈技術的本質
區塊鏈技術最早追溯到2009年,一個叫中本聰的神秘人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同時給出了一個初始的設計與應用,就是大家熟知的比特幣。區塊鏈本身是一項技術,簡單去理解其本質的化就是一個多方參與的加密的分布式存儲的記賬本,具有去中介化或分散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保密性、自信用等特點。這里有三個關鍵詞:記賬本、加密、分布式。
1.區塊鏈的記賬本。這個記賬本有些像我們的銀行賬戶一樣,一個賬戶就是一個記賬本,但是這里說的記賬本不是簡單的記賬本,前面有個定語就是多方參與,這就意味著是分散的關聯方共同去記。參考庭審過程其實也是多方參與,無論是庭審過程的錄音錄像、筆錄乃至證據等等,都是需要多方確認的。那么顯然這就給區塊鏈技術融入“科技法庭2.0”建設提供了契機和窗口。
2. 區塊鏈的加密。這個加密是密碼學的一個手段,保證其賬戶不被篡改。系統會自動分配一把鑰匙,有了這個鑰匙才能操作這個賬戶,多方同時操作才能完成修改工作,全程留痕。這樣的方式與庭審進行結合保證了經過幾方確認的事實、證據等會被以加密的方式固定下來,不容抵賴、篡改。
3. 區塊鏈的分布式。分布式的意思就是區塊鏈這個多方參與的節點是分布式存儲,不屬于某一特定方或者特定的機構。這種存儲的方式融入“科技法庭2.0”建設中,可以有效的規避風險,共同監管。
(二)區塊鏈技術在證據審查與判斷上的應用
民事訴訟活動的證據審查與判斷是司法認證活動的核心環節,也是主審法官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恰當自由裁量的基礎和依據。人民法院在作出司法裁判前,應當確認當事人的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大小及強弱。法官一般采用證據交換、引導舉證質證等方法,處理好“辯”與“質”的關系,準確適用采納與采信標準。
采納,是解決證據能力問題,或者是證據資格或證據的適格性問題,事關著證據能否被納入訴訟大門的問題,或能否成為訴訟證據的問題。采信,是解決證據是否可信及信用程度的問題,也就是證據價值問題或證據證明力問題。區塊鏈的技術運用至這兩個方面會輔助法官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證據審查與判斷。
(三)區塊鏈技術與證據采納適用相結合
1.區塊鏈技術在證據“關聯性”上的應用。關聯性是證據的自然屬性,審查某種證據能否做為定案的根據,關鍵在于它與案件事實有沒有必然的聯系或因果關系。比如,某個網購案例,有個鑒定結論證明原告送檢的產品系偽劣產品,但這個送檢樣品是不是從被告處提取的、如何提取,通常情況下很難有證據證明,鑒定結論證明被告銷售偽劣產品致人損害缺乏關聯性,因此不能做為定案的根據。通過區塊鏈技術引入,還原其整個購物的過程,產品的流動與資金的流動相匹配,產品的取得與出庫相匹配,確保每一步都是具有證明效力,法官可以自動調取相關證據鏈證明其關聯性,就能夠解決通常情況下難以證明的問題。
2.區塊鏈技術在證據“合法性”上的應用。證據的“合法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取證主體、證據主體資格、證據表現形式、取證程序和手段的合法性。區塊鏈技術對于證據的“合法性”判斷上的應用也比較多,比如人員身份的證明,人員資質的證明,取證人員的確認、取證的過程的合法性證明均可以采用區塊鏈的技術。利用區塊鏈的加密技術和多方參與但唯一等技術,協同查明各項事實,鑒別整個過程的合法性、主體合法性等。當然,這可能不僅僅是科技法庭建設的范疇,還需要擴大了相關行政部門的配合,比如:工商、稅務以及行業管理部門的配合。通過這樣的技術引入,部門協同,大大提供法官的審理效率。
(四)區塊鏈技術與證據采信適用相結合
1.區塊鏈技術與證據采信“客觀性”標準判定上的應用。法庭審理現場訴訟參與人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也可能提交部分證據需要法官甄別其真實性,比如工商登記信息、發票信息等。這些客觀事實上的查證往往耗費法官、法官助理大量的求證時間,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引入,與相關部門的信息進行對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直接在庭上就能夠對于證據的真實性進行判定,從而提高了整個庭審的效率而且確保不犯錯。
2.區塊鏈技術在證據采信“充分性”標準判定上的應用。人民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要以具有充分證明力的證據做根據,也就是說,認定案件的主要事實的依據不能單一或成“孤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證據要充分,強調的是證據的“量”不能太少。比如互聯網金融類案件,一般相關證據材料很多,對于證據的審查往往耗費法官大量的時間。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引入不但能夠將案件發生的過程進行固定和存證,而且可以根據證據的證明效力出發規范互聯網金融類案件的行為。
(五)區塊鏈技術在證據存證上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目前在證據存證領域的應用相對比較成熟,特別是電子證據的存證,其主要應用的方向是訴訟風險發生前的電子證據存證,規避有可能的法律證明效力風險。在訴訟活動過程中,尤其是庭審環節產生的證據,如何通過區塊鏈的技術進行固定也是一個新的嘗試和方向。利用區塊鏈的加密技術、多方參與的特點,將庭上產生的證據進行及時固定,將舉證、質證的環節與證據本身進行關聯加密,這既有助于法官事后的裁決,更是有助于各方參與人共同遵守共識、尊重事實,不容反悔,同時更加有助于事后的監督乃至發生上訴情況時二審法官的核實、認定。既是對于當事人權益的保護,也是對于法官的獨立裁判權的保護。
1.區塊鏈技術在庭審筆錄確認上的應用。庭審筆錄是法院裁判案件不可缺少的書面材料,它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由書記員制作的同步反映全部審判活動的真實情況的文字記載。庭審筆錄反映的是案件審理的整個過程,是法院依法作出裁決的重要依據,也是日后進行審判監督的重要材料,其重要作用和意義顯而易見。庭審筆錄應當客觀、真實、及時、準確地反映庭審的全部活動。
庭審筆錄的最終庭審各參與方的確認顯得尤為重要,是能夠真實反映庭審現場狀況下各方達成的共識以及真實情況的反饋,不容反悔和篡改。在該環節下適時的引入區塊鏈技術,在庭審筆錄的加密、保存等方面提供科技的支撐,切實保護各方的權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區塊鏈的加密技術確保了庭審筆錄的安全性、篡改風險防范,保障了訴訟參與各方的權益和勞動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也可以規避丟失風險,同時能夠為當事人事后查詢提供便捷通道。
2.區塊鏈技術在庭審錄音錄像存檔上的應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我國首次確立視聽形式的庭審記錄。依照該規定,法院應當對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第一條),而且在民事簡易程序中經當事人同意可以以庭審錄音錄像替代法庭筆錄(第八條)。這意味著,未來我國的法庭筆錄分為兩種模式:其一,庭審錄音錄像作為輔佐記錄,而法院通過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文字系統生成庭審筆錄(第六條),或通過人工謄錄方式制作庭審筆錄;其二,庭審錄音錄像取代庭審筆錄。
庭審錄音錄像作為電子影像的一種,本身就是電子數據的一種形式。區塊鏈技術在庭審錄音錄像環節的應用更契合,能夠讓訴訟參與各方當庭確認庭審錄音錄像的有效性、完整性,同時也能夠確保其安全性、防篡改,乃至被當事人惡意的修改傳播。通過區塊鏈的多方參與、加密技術以及分布式存儲的方式能夠有效規避篡改風險,確保安全存儲,可靠利用,特別是為庭審錄音錄像代替庭審筆錄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基礎技術支撐。
綜合運用區塊鏈技術、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視頻檢索、電子簽名等新技術手段,秉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讓“科技法庭2.0”系統能夠為法官和訴訟參與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方位的智能服務,充分體現科技發展的“紅利”對于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和法院干警需求的支撐價值。
(一)圍繞以庭審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服務法官辦案
對庭審程序進行預設和引導,促進開庭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規范性;完善庭審直播的實時控制、實時反饋、實時分析;開庭流程和庭審內容進行結構化記錄,健全庭審質量的分析評查基礎。
(二)建設以證據為中心的庭審智能化,提高庭審效率
借助區塊鏈技術,充分利用隨案生成的電子卷宗,在庭審環節實現卷宗查閱、電子質證、庭審合議;庭審環節中新提交的紙質材料可以即時電子化、即時利用、即時存檔;利用科技法庭系統實現法規推送、類案檢索,將司法數據資源對接到庭審現場。既做到事實查明在法庭,證據固定在法庭,也提高了庭審效率。
(三)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智能服務群眾訴訟
打通當事人線上參與訴訟全流程與現場參加庭審兩個場景,實現訴訟各環節的無縫貫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送司法輔助信息、庭審提示信息、筆錄即時核對,通過智能化全面提升庭審的體驗和效率。
區塊鏈技術等高新科技與法庭信息化的結合一定是圍繞以庭審為中心提供智能化支撐,其作為法庭智慧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讓人民群眾和法院廣大干警有更深切更實在的獲得感,進一步為提升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