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東



[摘 要] 目的 分析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聯合平衡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對照組采取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平衡針治療,兩組各48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Fugl-Meyer量表(FMA)評分、平衡能力測試及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結果 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明顯增加;觀察組治療后FMA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6、4.47,P<0.01)。兩組患者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0、13.57,P<0.01)。兩組MBI評分均明顯增加;觀察組治療后MB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2,P<0.01)。結論 在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的基礎上,應用平衡針不僅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而且可有效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亦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平衡針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9)04-0335-03
偏癱是腦卒中后嚴重后遺癥,對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加重患者身心負擔,使得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而諸多研究報道,科學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3],其中虛擬現實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康復技術,已有研究證實該項技術在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平衡功能等方面的作用[4]。亦有研究表明平衡針刺可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5]。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96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分析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聯合平衡針對患者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隨機對照研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納入標準:經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腦卒中;年齡30~75歲;出現一側肢體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伴有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視覺障礙;伴有精神性疾病,治療依從性較差;無法獨自站立或行走;伴有惡性腫瘤,病情危急等。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38~75歲,平均(51.09±12.13)歲;偏癱側:左側27例,右側21例;病程1~10個月,平均(6.09±1.25)個月。觀察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41~74歲,平均(52.47±12.26)歲;偏癱側:左側30例,右側18例;病程2~12個月,平均(5.98±1.33)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基線資料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1)對照組:采取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方法如下:采用游戲的形式,如飛行游戲、采蘑菇等,通過反饋訓練提升患者的平衡功能。囑患者在站立位下進行訓練,由治療師在患者身旁指導,為患者提供安靜的訓練環境,囑患者獨立完成,不借助他力獨立站立在壓力面板中,通過緩慢移動自身重心完成游戲,囑患者積極主動參與,提升其積極性,加強訓練姿勢和平衡控制能力。訓練時間每次3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為期1個月的功能訓練。(2)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平衡針治療,以耳尖上1.5寸處為健側偏癱穴,選擇3寸針刺入該穴近2寸,采用滯針手法,以患者感覺酸麻脹為度;以足三里下2寸,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中上1/3處為健側肩痛穴,同樣選擇3寸針刺入該穴近2寸,采用上下提插手法,以針感似觸電向足背傳導出現為宜;以肩峰至腋后皺襞連線1/2處為健側臀痛穴,選擇3寸針刺入該穴近2寸,手法與健側肩痛穴相同,以針感向腕關節放射為度;以肘關節背側正中為健側膝痛穴,選擇3寸針刺入該穴近2寸,采用一步到位針刺法,以使針感向腕關節背側放射。上述穴位均刺激3s后出針,每次3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為期1個月的針刺治療。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ccessment,FMA)評分、平衡能力測試及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的評分情況。其中,FMA量表主要由上肢與下肢兩部分組成,其中上肢部分共33項,評分0~66分,下肢部分共17項評分0~34分,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受測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6];采用平衡反饋訓練儀(意大利Tecnobody公司,型號為Pro-Kine Line 254),選擇靜態平衡測試,采用Robert法測定患者在睜眼1min時擺動長度及軌跡面積以評估機體平衡功能;MBI量表由穿衣、進食及洗澡等10項組成,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受測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7]。
1.3 統計學處理:將數據錄入SPSS23.0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FMA評分的比較: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明顯增加;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平衡能力測試結果的比較: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MBI評分的比較: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MBI評分均明顯增加;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有研究報道,康復訓練可提高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機體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8]。另有研究報道指出,功能訓練可有效提高偏癱患者步速,亦能夠改善步伐穩定性[9]。常規康復訓練集中于機體運動功能特別是平衡功能的訓練,各類康復訓練項目多種多樣,均能在某種程度上改善機體運動功能,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平衡功能,提高其生存及生活質量。
與常規康復訓練項目不同的是,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沉浸、想象及交互的特征,可消除常規康復訓練內容單調乏味、訓練時間漫長、未能聯系患者現實生活環境等不足,借助于計算機技術,通過模擬患者日常生活環境,以使患者從不同角度認識和接受訓練內容,提升參與訓練的積極性和依從性[10]。
針灸治療在我國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歷史由來已久,且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祖國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偏癱主要是因髓海空虛,加之瘀血痰濁上擾而引起,以腦及肢體經絡為病位,以肝腎虧虛、痰瘀阻絡及氣虛血瘀為病機,所以其治療原則在于補益肝腎、化瘀通絡及益氣活血化瘀。既往對偏癱患者的針灸治療多采用患側針刺的方法,或主要采用患側輔以部分健側穴位的方法[11,12]。本研究所采取的平衡針法是現代醫學與常規針灸結合的產物,基于兩大理論(現代醫學神經調控學說與中醫學心神調控學說)的思想理念,采用自然、生理、心理及社會整合的醫學模式,借助患者固有自我修復系統,并通過調節氣血津液及臟腑經絡等途徑有效控制機體,故此可有效提升機體功能。有別于既往常用的針灸治療的是以刺激健側穴位為主,可發揮暢通氣血、條達氣機,促進機體陰陽協調的作用[13]。
高海松等[14]認為,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誘導運動通路上的神經元,可明顯增強腦組織殘存細胞的興奮性,刺激健側或病灶周圍組織腦細胞進行重組或代償,促進因病癥而失去的功能得以有效恢復,且可擴大相應的皮質代表區,有助于預防或減少繼發功能異常。這為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聯合平衡針治療提供理論依據,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可促使患者獲取正常且持續的運動功能模式,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在功能、組織上的再生能力,并且可加快建立腦部側支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代償,最終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正常的運動功能。本研究表明,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聯合平衡針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虛擬現實技術功能訓練的基礎上,應用平衡針訓練不僅可有效地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而且可有效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亦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參考文獻
[1]Valdés BA, Glegg SMN, Lambert-Shirzad N, et al. Application of commercial games for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people with hemiparesis: Challenges and lessons learned[J]. Games Health J,2018,7(3):197-207.
[2]萬運方.系統髖關節強化鍛煉對老年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3):663-664.
[3]Takebayashi T, Takahashi K, Amano S,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of ReoGo-J robotic training against other 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for upper-limb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Front Neurol,2018,9(1):730.
[4]Warland A, Paraskevopoulos I, Tsekleves E, et al. The feasibility, acceptabili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a low-cost, virtual-reality based, upper-limb stroke rehabilitation device: a mixed methods study[J]. Disabil Rehabil,2018,12(1):1-16.
[5]潘俊曉,陳艷萍,位娜娜,等.平衡針結合運動再學習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8,43(2):123-126.
[6]Amano S, Umeji A, Uchita A, et al. Clini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with adapted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arm function in hemiparetic patients after stroke[J]. Top Stroke Rehabil,2018,20(1):1-9.
[7]Galli T, Mirata P, Foglia E,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WHODAS 2.0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which tool is more suitable for assessing the disability and the recovery rate in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J]. Clinicoecon Outcomes Res,2018,10(1):301-307.
[8]李韶輝,賀盛聰,莊曉鵬,等.復合空間模式下踝背屈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2):205-207.
[9]Wei YX, Zhao X, Zhang BC. Synergis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J]. Complement Ther Med,2016,26(1):55-60.
[10]陳佩順,黃臻,李豪,等.虛擬現實技術結合活動平板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5,(4):360-361.
[11]張璐,方劍喬.針灸對老年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7):4222-4223.
[12]李珍,孫菊光.頭皮針聯合平衡針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偏癱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5):30-32.
[13]劉洋,宗濤.針灸、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訓練治療氣虛阻絡型腦卒中后偏癱43例[J].環球中醫藥,2017,10(2):231-234.
[14]高海松,李艷偉.解痙平衡針刺法結合養陰通痹解痙湯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偏癱的隨機對照研究[J].陜西中醫,2018,39(2):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