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杰 劉曉東
摘要:在介紹現階段“多規合一”的背景下,總結了環境規劃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就,分析了環境規劃在城鄉規劃中的作用,并對其缺陷和不足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多規合一;城鄉規劃;生態環境;環境保護規劃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8-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129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regulations”
Xing Zhijie,Liu Xiaodong
(Tianjin Huank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roducing the “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regulations” at the present sta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alyze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probes into its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Key words:Unificat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Urban and rural planning;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1 國外的城市規劃體系
1.1 英國
英國的城市規劃體系最完善,也同時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規劃立法的國家。英國的城市規劃法具有綱領性和原則性的特征,其規劃主干法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相對的穩定性。
為了創造一個更適宜的城市生態環境,早在 1898 年,“田園城市”理論的提出,就開始了規劃理論實踐,到1990 年,英國城鄉規劃協會成立了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并于 1993 年發表了 《可持續環境的規劃對策》,主要提出了“環境規劃[1]”這一概念,即在城市規劃的實踐行動規模中添加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概念。
1.2 美國
美國的城市規劃行政體系由立法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三部分組成,具有鮮明的聯邦制國家的特點。為體現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聯邦政府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如1969 年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案》、1970 年的《空氣凈化法案》、1972 年的《水凈化法案》、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案》等等[3]。《國家環境政策法案》將環境規劃的概念引入規劃活動中,各州要制定出符合本州實際情況的環境政策法規。美國聯邦政府特別注重用經濟的手段來鼓勵地方政府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2],通過設立聯邦基金對凡是申請基金資助的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并將環評結果進行多次公示,通過展示結果極大地保證整個環評流程的公開性、公正性以及透明性,以此來提高相關部門對于環境因素受規劃決策影響的重視度。
1.3 日本
日本國土交通省為了防止城市無邊界擴張,對土地進行用途管制;為保障環境保護,對于公建設施和城市設計,將生態環境系統與日本的城市規劃體系融為一體,非常細致考慮了環境保護規劃[4]。在環保立法方面,日本現行城市規劃法及其相關法規兩者都包含了環境保護規劃與控制。比如,城市規劃法明確規定“城市公園法”“運河法”以及“河流法”能夠有效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生產綠地法”和“城市綠地保護法”有機調控地域地區的規劃體系;“自然森林法”“自然環境保護法”以及“自然公園法”為切實保障城市規劃而實行統一標準[5]。
2 在我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中的價值體現
新時期下,城市規模發展中將環境保護作為城市總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整體目標與規劃格局均受到總體發展的相互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四條規定“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其中第十七條規定:城市、鎮總體規劃的基本內容中必須涵蓋環境保護、水源地和水系以及基本農田和綠化用地[6]。
3 從法律層面加快立法進程
我國現有《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水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環境保護方面法律法規。但隨著生態文明語境的提出,相關法律法規條文的修訂刻不容緩。新的法律法規應該提高其權威性,并將使環境保護規劃在城市規劃體系中制度化,同時也使規劃具有一定的法學理性[7]。
3.1 從體制層面理順行政關系[8]
城市發展前期必須要實現環境保護規劃與編制、實施以及監督檢查等相互關系。在規劃編制前,首先就應該把環境保護規劃提升到重要層面上來。在編制規劃時,應當制定具體的環境保護規劃,還應當強調公眾參與,保證規劃的公信力;可在官方設立法定的專門執行機構負責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對于部分專項規劃,要按照《環評法》單獨編寫規劃環評,并在審批時一并報送審批單位。
3.2 從技術層面增加可操作性
隨著城市化建設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環境保護規劃體制改革已深入延伸到各行領域中,尤其是在環境管理和控制基礎上嚴格制定控制性指標,使其標準能夠滿足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詳細規劃。借助大數據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的影響,有效提升區域空間生態環境系統的評價機制,從而確保區域環境的執行目標。此外,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提高環境保護規劃的可操作程度,并不斷創新發展詳細規劃內容,使其執行標準按照環境保護規劃來操作,并通過不斷地實踐,及時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技術層面的可操作性。
環境功能的主要內容是環境各線性相關要素,以及為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所提供的環境服務系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保障自然生態安全;其二,維護人居環境健康。進一步提出5大環境功能類型區。保障自然生態安全方面分為自然生態保留區和生態功能保育區;維護人居環境健康方面主要包括食物環境安全保障區、聚居環境維護區和資源開發環境引導區。進一步分區提出管控要求,在2015年7月環保部、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貫徹實施國家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的若干意見》(環發〔2015〕92號)對各類型區域環境管控要求做了細致的安排。更進一步,在各環境功能類型區內,明確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即為紅線管控。
4 結語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促進城市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內容是將可持續發展逐步發展為綠色經濟,最終的理想目標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保存更多的可用生態資產。借鑒西方主要國家,根據現階段“多軌合一”大形勢下,在規劃編制、規劃管理、規劃監督等層面上,提高環境保護規劃的可操作力度,與城鄉規劃、國土規劃有機銜接,以實現“一張藍圖管到底”。
參考文獻
[1]唐子來.英國的城市規劃體系[J].城市規劃,1999(8).
[2]孫施文.美國的城市規劃體系[J].城市規劃,1999(7).
[3]孫暉,梁江.美國的城市規劃法規體系[J].國外城市規劃,2000(1).
[4]唐子來,李京生.日本的城市規劃體系[J].城市規劃, 1999(10).
[5]譚縱波.日本的城市規劃法規體系[J].國外城市規劃,2000(1).
[6]何強為.法學理性與城市規劃的發展——一個借鑒研究的框架[J].城市規劃,2001(11):49-52.
[7]陳蓉.淺論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其完善[J].城市規劃,2004(08):84-86.
收稿日期:2019-03-15
作者簡介:邢志杰(1983-),男,漢族,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科技和環境保護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