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昇
摘要:2018年,我局按照《贛州市現代服務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和贛州市、南康區政府《打好文化產業發展硬仗》的要求,扎實做好文化服務業發展工作。南康區為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培育消費習慣,區政府高度重視,認真部署,各相關單位密切合作,積極探索文化消費模式,及時總結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
關鍵詞:南康區;文化服務業發展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18年12月,我區較大的文化服務業經營企業95家,從業人員985人,營業總收入達15084.3萬元。其中規上限上企業8家、從業人員174人,實現營業收入5292.5萬元;規下企業88家,其中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63家、歌舞娛樂21家、文化藝術培訓5家、營業性演出1家、建筑勘察設計2家、文化品零售2家、互聯網信息服務1家、娛樂及體育設備出租5家、會議及展覽服務5家、文藝創作與表演2家、增值電信服務3家、廣告業35家、軟件開發1家、其它教育和服務5家,實現營業收入9791.8萬元,文化服務業產值還在不斷增長。
二、文化服務業發展氛圍漸濃
注重發掘我區文化資源優勢,把文化服務業發展與城市景觀打造相結合,與舊城舊村改造、重點項目建設相結合,文化服務領域范圍、行業進一步擴大,發展氛圍逐步深厚。
三、我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產業發展意識不強。文化服務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的共識已初步形成,政府也已將發展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上議事日程,但全區上下對此服務業的優勢和發展前景還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產業意識不強,尚未將文化服務業上升到戰略地位來抓,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觀念亟待加強。近年來,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較多地處在自發性狀態,門類不齊全,主體“小、弱、散”,全區缺少上規模、上檔次、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品牌效應的文化企業和產業項目,文化服務業市場總體規模偏小、總量偏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
(二)文化服務業扶持尚顯不足。政府雖有制定八大重點服務業統計工作方案,但在企業相關的扶持政策的出臺方面,仍顯薄弱。文化企業急需在土地使用、稅收優惠、財政支持、融資通道等方面有實質性的戰略舉措推動和優惠政策支持;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咨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未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臺。如南康文化元素為主的文創產品的研發上還是在品牌宣傳上不夠,但作為地方文化企業,不被認可看好,涉及南康文創系列活動、文創產業的研發等方面均處于外來企業承辦,嚴重影響了我區文化服務業的發展狀大。
(三)文化服務業管理人才短缺。發展文化服務業需要一支既懂專業、又善經營的人才隊伍。目前我區高層次、專業型文化人才較少,精通文化服務業經營管理人才更為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服務業的發展。全區文化企業規模參差不齊,整個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和完善的產業鏈,文化產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務水平整體較低。
(四)文化專業人才儲備困難。南康屬屬于貧困縣,財政薄弱,待遇較低,文化專業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導致很多企業要對外引進專業人才,從而導致成本較高,資金運行困難。如藝術學校,本著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開設了鋼琴、古箏、圍棋、舞蹈、文化、足球等課程,招收學員近800人,由于本地專業老師匱乏,企業高薪聘請了多名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導致企業投入成本高,回報率低。
四、推進我區文化服務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給文化服務業的內容生產、表現形式和商業模式帶來深刻變革,文化服務業將迎來嶄新的發展階段。政府要因勢利導,通過政治上鼓勵、政策上支持、生產上的扶持,推動文化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
(一)提高文化服務業培育企業整體水平
一是遴選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標準以上和標準以下企業,分別建立標上和標下文化服務業培育臺賬,加大對規上企業及重點企業的培育工作。二是每年開展一次對全區重點企業培育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強化對培育企業的跟蹤服務和政策扶持,努力為文化服務業重點企業上規模、上臺階創造有利條件,使文化服務業逐步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二)政策引導,鼓勵文化服務業建設
政府要以降低文化服務業類企業注冊資本門檻、簡化審批手續等方式,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服務業建設。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對于我區大型的文化活動、文創產品研發盡可能的向我區具有實力的、能做好的文化企業傾斜,避免少數部門承包后再轉包、分包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
(三)注重人才,建設高素質文化服務業隊伍
制定文化服務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舉辦全區文化服務業經營管理人才專題培訓班,推薦、組織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負責人參加在省內外舉辦的各類專業培訓和學習考察活動,加強與院校文化培訓機構的合作,多渠道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精通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要結合我區文化服務業特點,加強與高校、學術界、產業界的定期聯系,引進熟悉國際文化市場規則和環境的專業高端人才,建立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機制,營造人盡其用的和諧環境,為文化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積蓄充足的人力資源。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加大扶持力度。
1.加快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銀行機構探索著作權、商標權、藝術品等多種質押貸款方式。積極發展專業性擔保機構,探索建立文化服務業發展擔保平臺,重點支持小微文化服務企業融資。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和文化、金融等多部門溝通協作機制。
2.將文化服務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優先支持文化服務業項目。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現有工業廠房和倉儲用房興辦文化服務業,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或改變用途的,經批準可采取協議出讓方式供應。
3.加強對試點單位、新辦文化企業、新興文化服務業和符合高新技術條件的文化服務企業的稅收支持,確保財政、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擴大文化消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對擴大文化消費好的案例、經驗做法向區政府呈報的不夠及時以及對文化消費數據的收集、分析的方式方法還比較單一等諸多問題,需要我們查弱固強,不斷完善。
一是進一步加大擴大文化消費宣傳力度。積極發揮宣傳輿論引導作用,以“全方位、全覆蓋”的宣傳力度,持續對文化消費擴大活動和試點企業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城鄉居民對活動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同時,加大與上級溝通的頻度,將好的做法,新的成績反饋好。
二是進一步提升文化市場有效供給。加大特色文化供給,在挖潛本區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文化消費從消遣型、娛樂性向智能型、知識性的轉變。加大數字文化供給,鼓勵具有科技含量且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生產和經營,提升國際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程度和水平。加大演出市場供給,發揮好“文化惠民”的作用,指導各劇場提供優質演出,不斷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周玉蘭.為什么城市社區服務長期處于低水平[D].北京工業大學,2011.
[2]楊紅星.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紅十字運動研究(1978–2004)[D].蘇州大學,2009.
[3]賀定安,鄭穎毅.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文化共享工程建設——湖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006年工作總結[J].圖書情報論壇,2007 (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