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倫
摘要:企業作為了社會體系中獨立的盈利性組織,需要通過外部新聞媒體,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宣傳企業的信息產品,向潛在客戶及產品受眾傳達企業發展思路、生產形勢、技術創新、企業文化、主打產品等內容,從而達到樹立企業形象,提升企業知名度,提升市場占有率的目的??梢哉f,企業對外宣傳不僅是提升企業發展質效,也是強化企業文化建設的全局性工作。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更是其黨建工作中重要一環,是凝結黨員共識,提升黨員素質,提升黨員自信的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國有施工企業;外宣工作;媒體資源;輿情處置
一、現階段國有施工企業外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外宣工作認識不足,宣傳工作浮于表面
建筑市場屬于完全競爭環境,在激烈的市場博弈中,不管是國有還是私營施工企業,大部分精力都會圍繞生產主業進行。而占有市場是對生產最有效的促進,特別是在業主為政府及其他公共事業的購房方的前提下,定制化的商品營銷手段比常態化的新聞宣傳手段的效果更佳立竿見影。所以,大部分國有施工企業更多地是將外部宣傳工作納入到黨建管理中來,作為一種“形式主義”的工作來開展。部分企業領導甚至對外部新聞媒體的正面采訪采取回避動作,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企業內部基層新聞宣傳工作者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很多優秀的寫手甚至都無法進入企業正式員工序列。
(二)對外宣隊伍建設重視不足,無法跟上宣傳節奏
在國有施工企業,由于經濟實體對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部分國企黨建工作者的上升空間不斷被壓縮,多存在“口號響行動差”的共性問題,企業黨建不斷被削弱。而國有施工企業的外宣人員多直接或間接從事企業黨建工作,一旦新聞宣傳工作被認定為一項不能夠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工作,那么外宣隊伍人員嚴重邊緣化、人員嚴重流失的現象將更加凸顯。
從目前來看,企業中的外宣機構被縮編、撤并,新聞宣傳隊伍更新不及時,人員逐漸老化,無法適應新聞媒體需要已經成為國有施工企業的一種共性現象。
(三)對媒體資源的挖掘程度不足,輿情處理能力弱化
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施工企業通常會成為此類負面輿情的“受害者”。以筆者所在的中交二航局為例,特別是在歲末年初,經常有自媒體及未在政府機關登記的非法媒體平臺通過收費的方式,捏造“農民工欠薪”“項目工程質量出現重大問題”等假新聞在微博、微信及網站平臺上發酵,被大V、名人轉發,讓消息“由假入真”,對企業品牌造成不可逆轉的惡劣影響。
二、國有施工企業做好外宣工作的思路與對策
一是不斷提升基層黨務工作者的在國有企業中的地位?;鶎狱h務工作者是國有施工企業外宣工作的源頭活水,如果不能解決他們上升發展的“后顧之憂”,我們國有企業的外宣工作就是無根之木。要扭轉企業管理者對外宣工作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就是要從根本上扭轉“新聞宣傳不是生產力,黨務工作者不是企業生產的有生力量”的錯誤觀點。
企業外宣工作除了管理者從資金保障、政策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解決施工企業中這一部分人員的上升渠道、發展瓶頸的問題,讓優秀的宣傳工作者來到企業,從企業的其他崗位上發掘優秀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并吸收進來,不僅能用薪酬“留住人”,更加能用未來“激發人”。
二是著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外宣隊伍?;疖嚳觳豢欤寇囶^帶。企業對外宣傳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堅持有持續性、系統性地思想和隊伍進行引導、操作。企業要加強外宣隊伍的培養,一方面是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新聞輿論的管理辦法,讓新聞宣傳有制度可依,并確定宣傳人員的教育培育制度,提高宣傳隊伍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隊伍的磨練,以實戰促提升,不僅要提升普通通訊員的水平,更要抓住骨干通訊員實戰能力的鍛煉,組織到具體的項目去采風學習,特別是關注那些與媒體記者共同在一線采訪的機會。
三是將新聞媒介的力量納入企業外宣工作的統籌中來。一要納入到外宣推廣的計劃中來。實際上,我們的企業管理者在制定外宣工作計劃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公司已有的外宣媒介資源,特別是在重大年份及企業發展關鍵節點,提前做好對接,融入外部媒體的宣傳語境,與它們提供的活動平臺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擴大企業外宣的工作面。二要納入資源整合的體系中來。國有施工企業的特點是“四海為家”,項目時間短、地點不固定成為新聞宣傳工作的新常態,因此保持與外宣資源的聯系尤為重要。以往國有企業與外部媒體的聯系,往往依靠總部職能部門中的“某個人”,但這樣做的后果往往由于個人精力的限制,會削弱與已經建立的媒體聯系,難以開拓新興地區和市場的媒體資源。此時,建立以地域市場劃分的媒體資源運營單位很有必要,在企業對接人員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適時選取外部媒體的人員作為企業代理人,也能適應新時期國有企業對外宣傳的需要,能夠更好地整合梳理企業外部傳播的資源。三是要納入輿情處置的力量中來?,F階段,大部分企業輿情管理的一般做法,就是通過互聯網檢索等簡單手段來檢測評估自身輿情環境,即相關從業人員僅憑著感覺、經驗來判斷輿情走向。特別是我們一些國有施工企業,還是固守著傳統的“鴕鳥”模式,希望可以關起門來解決問題,甚至還停留在認為只要“搞定”了媒體就萬事大吉的心態上。筆者認為,除了建立輿情處置機制外,更重要的是選取中央級主流媒體作為外部傳播輿情處置的合作對象,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主動出擊搶占輿論話語權,通過主動公開信息、保障信息透明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媒體傳播的“首因效應”,做好宣傳解釋,為良好的企業形象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凌引迪,劉國強.倡民生新聞 做精品節目[J].新聞戰線,2006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