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娟
[摘要] 目的 探討體育鍛煉與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方法 2018年6~12月,采用多中心方法,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普陀區人民醫院(50名)、同濟十院聯盟集團單位(50名)及區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0名)的150名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狀況和體育鍛煉情況調查,分析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和體育鍛煉情況。 結果 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46份,有效回收率為97.33%。其中,職能科室中科員20名,副科級15名,正科級15名;臨床醫師中住院醫師18名,主治醫師15名,主任醫師15名;臨床護士中護師24名,護士24名。從科員、副科級到正科級,職能科室的醫務人員職務越高,參與鍛煉和有鍛煉意愿的人數越少,而有壓力感的人數越多(P < 0.05);臨床醫師中,職稱越高,參與鍛煉和有鍛煉意愿的人數越多,而有壓力感的人數越少(P < 0.05);臨床護士中,護士和護師壓力均較大,而參與鍛煉人數和有鍛煉意愿的人數均較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相關性分析發現,醫務人員的壓力感與有鍛煉意愿及參與鍛煉均呈負相關(r = -0.535,P < 0.01;r = -0.852,P < 0.01)。 結論 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參與體育運動的情況密切相關,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優于不參加體育鍛煉和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醫務人員。
[關鍵詞] 醫務人員;心理健康;體育鍛煉;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39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8(b)-006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 Methods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8, multicenter methods an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ng of the physical and exercise situation of 150 medical workers in Putuo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50 cases), Tongji Ten Hospitals Group (50 cases) and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50 cases), the medical staff 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exercise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4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97.33%. Among them, 20 medical workers were functional section members, 15 medical workers of deputy section grade, and 15 medical workers of department grade; 18 clinical physicians, 15 attending physicians and 15 chief physicians; 24 nursing teachers and 24 nurses. From section member, deputy section level to regular section level, the higher the posi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functional section was, the lower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and had the intention to exercise, and the higher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feel pressure (P < 0.05). Among the clinicians, the higher the professional title was, the more they participated in and had the intention to exercise, while the less they had the feeling of pressure (P < 0.05). Among clinical nurses, nurses and senior nurses were under great pressure, while the numbers of exercise participants and those with exercise intention were poor,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nse of pressure of medical staff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willingness to exercise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exercise (r = -0.535, P < 0.01; r = -0.852, P < 0.01).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medical staff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occasional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Key words] Medical personnel;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xercise; Correlation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果斷而響亮地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號召,即“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1],其中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而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2]。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體育鍛煉對增進體質健康具有公認的作用,同時也是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3]。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多家醫院的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狀況和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和體育鍛煉情況,并從運動心理角度探討新醫改形勢下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和體育鍛煉情況的相關性,以期為醫務人員正確進行體育鍛煉,獲得最佳心理效益提供參考,同時為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就現代化醫院的職工人性化管理及保健措施提供決策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6~12月,由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牽頭,與東部醫聯體、同濟十院集團聯盟共同合作,通過多中心分層整群抽樣,抽取二級醫院、三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行政管理人員與一線臨床醫務人員150名。通過會議討論形式統一培訓調研人員,統一量表的解讀,并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所有調查對象知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其中,樣本量擬定普陀區人民醫院醫務人員50名和同濟十院聯盟集團單位醫務人員50名,區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0名。其中,職能科室醫務人員組:按不同層級(科長、副科長、科員)選取50名醫務人員參加調查;臨床醫師組:按不同層級(主任、主治、住院)選取50名醫生參加調查;臨床護士組:按不同層級(護士、護師)選取50名護士參加調查。
1.2 方法
1.2.1 心理癥狀自評量表? 癥狀自評量表[4],又稱90項癥狀清單(SCL-90),該量表共包括90個項目,包含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總分>160分,或陽性項目數>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考慮篩查陽性,即有壓力感,需進一步檢查。
1.2.2 體育鍛煉情況的測量? 采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5]對被試前1個月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進行評定,從強度、時間、頻率3個方面來考察,運動量=強度×時間×頻率。每個方面各分為5個等級,強度與頻率從1~5等級分別記1~5分,時間從1~5等級分別記0~4分,故運動量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0分。運動量評定標準:≤19分為小運動量;20~42分為中等運動量;≥43分為大運動量。將中等運動量及大運動量定義為參與鍛煉。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2。根據社會學研究規律和統計學的原則,調查問卷當天發放并回收。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相關性。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職能科室醫務人員組調查情況
本研究共發放調查表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6份,有效回收率達97.33%。其中職能科室醫務人員組50份,臨床醫師組48份,臨床護士組48份。職能科室醫務人員組中,正科級壓力感最高,副科級其次,科員壓力感最低(P < 0.01);科員參與鍛煉的人員及鍛煉意愿占比最多,副科級鍛煉情況及鍛煉意愿的人員不多,但多于正科級,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2.2 臨床醫師組調查情況
臨床醫師組共發放量表50份,收回有效量表48份,有效回收率為96%。職稱越高,參與鍛煉和有鍛煉意愿的人數越多,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有壓力感和參與鍛煉及有鍛煉意愿的人數少于主任醫師,尤其是住院醫師壓力較大,職業認同感較差,參與鍛煉的人數極少(P < 0.01)。見表2。
2.3 臨床護士組調查情況
臨床護士組共發放量表50份,收回有效量表48份,有效回收率為96%。不論是護士,還是高年資的護師,均普遍存在壓力感,職業認同感和自身獲得感較差,護士和護師壓力均較大,而參與鍛煉和有鍛煉意愿的人數均較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相關性分析
對146名接受調查的醫務人員的壓力感與參與鍛煉及有鍛煉意愿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醫務人員的壓力感與有鍛煉意愿及參與鍛煉均呈負相關(r = -0.535,P < 0.01;r = -0.852,P < 0.01)。
3 討論
患方、醫院、社會等方面的各種壓力給一些醫務人員造成思想負擔重,心理壓力大,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因此工作愉悅度低,醫療服務質量下降[6]。此外,由于醫務人員工作強度大,作息不規律,尤其是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的中青年醫務人員,其在崗情況下猝死事件頻發[7]。醫務人員的健康心理是否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相關性,體育鍛煉能較好地解釋說明心理健康的響應變化從事體育鍛煉的態度、次鍛煉時間和鍛煉的堅持程度起主要影響作用,是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貢獻因素[8],且與研究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關系[9];吉林省高校教師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呈顯著相關關系[10];醫學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11];長期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優于非鍛煉老年人的整體心理健康[12]。
國內多項研究[13-17]顯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則慢性疲勞程度較輕,職業壓力高的醫務人員其心理健康水平低,強調了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及其理念對醫務人員的重要性。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職能科室的正科級干部、護士群體和住院醫師群體普遍存在壓力感。根據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壓力感較強的群體往往參與鍛煉的意愿和次數較其他對象少。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值得醫院高層領導和工會組織需要關注。
本研究在調查中發現,醫務人員對于體育鍛煉的優點的認知態度是積極的,但鍛煉行為滯后。醫務人員群體對體育的強身健體、益智調心的功能普遍認同。但從健身活動的頻率和每次時間的調查結果可知,有近2/3的參與調查的相關人員不進行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因此,應加強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提高醫務人員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8-19]。
本研究發現,醫務人員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少既存在主觀因素,也存在客觀因素。在不參加體育鍛煉各因素調查中,缺少運動場地設施、無運動習慣、無運動氛圍、家人的支持系統也是制約醫務人員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而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工作壓力相對較大,影響醫務人員心身健康。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醫務人員能保持良好的心身狀態。因此,提出以下建議:①醫院可以與區體育局合作,探索開發適合醫務人員在崗期間的個性化“工間操”,并逐步推廣。根據《普陀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以增強人民群眾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區域百姓幸福指數為根本目標,將體育運動在醫學治療和預防疾病、延長健康壽命方面相結合,形成“體醫結合”新局面,并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這一重要政策的實施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的醫務人員來說,更是應該身體力行,不僅要提高自身心身健康水平,更是要將這個戰略進一步推廣,惠及老百姓。②醫院成立健康自管小組。堅持“預防為主、健康第一”理念,普及科學健身常識,使廣大職工的健身意識、健身知識知曉率和健身能力明顯提高。制訂小組計劃,完善工作機制,添置健身器械,經常組織職工參加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如:“日行萬步有約”等活動。因地制宜地在醫院有限的空間開辟醫務人員健身活動的場所。③每年組織全院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健康體檢;定期組織職工療休養。④全面推進職工心理健康科普,倡導心身健康生活理念。舉辦職工心理健康沙龍;開展戶外團隊拓展訓練等。⑤邀請專家來院授課,講解身體素質與運動營養。深度解析身體營養素、運動與脂類、蛋白質等的密切關系,制訂科學合理的膳食計劃,了解運動過程中營養補充的必要性與注意事項,做到體育鍛煉有的放矢。⑥制訂形體健身與有氧運動計劃。專業健身專家授課,講解形體健身和有氧運動的要領,為個體量身制訂健身課程,教授日常健身動作,隨時隨地運動健身。可以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開設不需要太大場地、又可以群體活動的體育鍛煉項目,幫助員工充分利用業務時間體育鍛煉健身,愉悅身心[20-21]。
[參考文獻]
[1]? 滬衛計健康〔2018〕2號.關于印發《上海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的通知[EB/OL].(2017-01-31).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 12344/u26aw54953.html
[2]? 國家五部委印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4):174.
[3]? 張超,聶朋朋.醫學院校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探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0):25-26.
[4]? 蘇倩,王書孝,郭海濤,等.某軍醫大學碩士新生心理健康與個性特征調查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8):1916-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