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波
摘? ? 要: 標語是我們慣常使用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新時代大學校園標語的使用要注意時代文化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審美需求的變化和校園文化建設自身特征,在有限的空間使用;標語與周圍空間協調;標語本身的設計具有藝術感;標語內涵豐富。無論標語使用本身還是使用標語內隱的教育理念和思維都需改善,規范和提升校園標語使用是改進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切入口。
關鍵詞: 標語? ? 顯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 校園文化
“標語是用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1](29)。標語是我國大學校園中宣傳教育的常用形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特殊作用。慣常認為標語是歷史語境下使用的顯性教育方式,有效性的發揮有時代的局限。作為一種文字宣傳教育手段,當代中國“標語時代已經逐漸淡化,標語的生存空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2](78)。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標語的使用在歷史上有特殊的作用:其一,就受眾受教育程度而言,標語用語用字短少、簡單、對仗、朗朗上口、便于口頭流傳,切中特殊年代國民素質普遍比較低的狀況。其二,在資訊和信息不發達的年代,文字表達是主要的信息傳達方式,標語能夠及時、簡短、有效地傳播。其三,標語是當時新穎的傳播方式,開啟民智,受眾樂于接受。
如今,標語使用的語言環境和受眾都發生變化,其一,標語在當代不是作為新穎的文化傳播方式存在,而是作為比較傳統的文化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其二,受眾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樂于接受更具時代特征的文化傳播方式。其三,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即信息來源和傳播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手機隨時接收信息,更關鍵的是信息不僅以文字的形式,還以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傳播,標語使用的信息生態和文化生態都發生變化。據此,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標語有無存在的必要?如果還有存在的必要,又需要做哪些調整和改變呢?
沒有落伍的工作形式,只有落伍的工作理念和思維。高校校園標語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慣常的標語書寫和表達形式確實造成觀看者的審美疲勞和心理逆反,有些學者認為標語作為一種宣傳教育手段已經落伍。但是基于標語在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中曾經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認識我們視之為落伍的宣傳教育手段,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標語的使用仍有巨大的空間。
一、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標語使用存在的問題
1.標語形式與標語使用環境的不協調。
標語是用簡短文字寫出的宣傳鼓動口號,表達的是一種視覺信息,所以標語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通常以文字或其他符號書寫在紙張、橫幅、展板上;為了視覺能接收到,往往在目光所及的墻壁、空中或其他支撐物上;為了清晰地辨識,字體越大越好,色彩對比越鮮明越好,這些都是針對標語的特征而總結的標語發布一般規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標語就是用越大的幅面越大的字,宣傳效果就好,往往是橫幅一拉、大字一寫、隨便一掛,標語單一、陳舊、落伍與標語使用的環境不協調,大學校園內橫幅招展、設計粗陋的標語往往不是給美麗的校園加分,而是影響校園的美化和風景,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敗筆;在實際工作中,應把大學校園看成一個統一體,事實上,教室、宿舍、食堂等不同的校園空間是不同的空間場域,在不同的場域下需要用不同的標語表達,以實現校園環境和標語的協調統一,不能一條橫幅拉到頭、一張展板貼到底。
2.標語本身往往缺乏藝術感和美感。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內容和形式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標語展示的內容是我們要宣傳教育的內容,標語的藝術感和美感涉及標語的形式問題,標語的外在形式是承載標語內容的客觀載體和外在形式。辯證法的表述不是說內容優先于形式,而是說二者是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不可偏廢,尤其是在實際工作中,不能認為只要內容表達清楚就好,至于標語的藝術性和美感是不用考慮的。事實上,當粗陋、簡單地思考標語形式問題,把標語的設計、制作、粘貼看成一種沒有任何內涵的簡單工作,隨便交給一個機構做,或者沿用以前工作的慣性思維,將口號或想要表達的內容隨意地寫在橫幅上或展板上并發布,結果證實,沒有藝術感和美感的標語是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不會達到預期效果的。當形式適用于內容時,對內容的發展能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3.標語發布主體與使用對象的不協調。
在對象和內容上,把校園標語簡單地區分為歡迎標語、宣傳展示標語和號召標語,其中歡迎標語是大學校園中常見的標語形式。歡迎標語是針對特定的不固定人群,所以頻繁地更換、大量布置這些與校園主體——學生、教職工無關的標語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宣傳的失效。其次,標語要發揮語言的作用,通過標語實現知識信息的傳達、意義的傳遞和價值的傳播,但現代社會,在大學校園中標語發布主體和接受對象在知識水平上不存在落差。標語作為一種宣傳教育手段,知識傳播功能降低,因為標語不是為了傳授知識點而存在,而是引發學生的思考,并通過標語實現一種價值的認同和傳遞,引發接受對象的共鳴和同感,側重對對象的教育、影響和引導,所以必須在標語內容上慎重和斟酌。再次,校園的目標群體不同,標語的書寫和張貼應不同。在實際標語表達中,我們經常缺乏對標語的目標群體的細致劃分。如在校園中掛有關領導干部修養的標語,就是明顯的標語主體與對象的錯位。
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標語應用的應然策略
鑒于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標語使用存在的一些問題,使用校園標語時應注意:
1.標語應在有限的空間使用。
大學校園是個廣闊的空間,包括教室、宿舍、食堂、道路等,是視覺范圍所及的任何物理空間,大學校園中標語出現頻次和場合應該是審慎和精要的。
2.標語應與周圍空間協調。
從標語外部形式和設置空間看,所有標語的設置都要經過精心策劃和設計,要達到和實現標語和張貼環境的協調統一。張貼在建筑物外部空間的標語背景色彩形式和建筑物外墻要協調統一,張貼在室內墻壁的標語的背景和書寫色彩應充分考慮張貼地點的色彩協調。在整個校園中,標語的設置要統一規劃、統一布置,根據張貼的環境調整標語的尺寸。
3.標語的設計要具有藝術(美)感。
大學校園標語的設計要富有藝術(美)感。標語的設計富有美感,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實現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宣傳的效果這兩者的統一。因此標語的色彩和周圍環境要協調,標語書寫表達的內容和環境要協調,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引人關注,達到表達效果。另外,注意標語宣傳教育的規律和標語的特點,以極少和濃縮的文字進行表達,以簡短文字表達思想和觀點,并引發觀看者的思考。
4.標語的表述以疑問、啟發為主,內涵要豐富。
各種標語的使用有嚴格的語境和環境要求,因此各類標語不能隨意粘貼,任意使用。歡迎標語針對特定的人群,所以應在特殊空間使用;展示宣傳標語要注重展示內容的清晰和展示版面的設計,展示不是目的,通過展示傳遞信息才是主要目的;號召標語要內涵豐富,以啟發為主,貼近觀看者的心理,讓人有親切感、認同感,注重開發人的好奇心、啟迪人的思考,增強校園標語的表達效果。
總之,大學校園標語應注意布置和應用的“精簡”、設計和周邊環境的“精美”、標語形式的“精確”、標語內容的“精深”,從而看后讓人產生“精妙”的感覺和思考。
三、改進校園標語的使用,切實加強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重視標語的使用,尊重標語宣傳教育規律。
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標語在宣傳教育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媒體、網絡化生存的當代,標語的使用仍舊沒有過時,過時的是滯后的理念和思維。標語作為一種視覺宣傳在當代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標語的使用有嚴格的限制條件。
當前在高校校園中標語的使用必須遵循幾個原則:一是尊重學生和受眾接受心理的原則;二是與環境協調的美學原則;三是寧缺毋濫原則。具體來講就是寧可不用,不可亂用;少而精,精而美,以精美的形式發揮標語內蘊豐富、簡潔的特點,達到美而育人的目的。
標語必須注意措辭,內容注意啟發性、有新意、有氣氛、有深度,不僅要引起學生興趣,而且要留下懸念、引發思考;形式要有美感,有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和新的設計,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體驗到美的存在,以此挖掘學生的認知潛能和審美潛能,利用標語營造高校的審美氛圍,讓學生感到美的氣息撲面而來,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造欲。良好的校園氛圍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啟示和激勵作用,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2.高度重視校園環境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從學理和學術研究角度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通常更注重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事實上,這種劃分只在理論研究上有可能和必要,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區分哪些要素和部分是顯性教育因素、哪些是隱性教育因素。標語從展示內容看是顯性教育,但是其蘊含在整個大學校園環境的整體建設中,構成整個大學校園環境的一個有機整體,成為校園文化中非常有特點的一個側面,這些極富美感的標語應成為大學優美環境的一個部分。馬克思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3](43)整潔、優美的校園及在構建整體校園環境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全體師生對于自然的敬畏、對于人的關懷、對于生命的尊重、對于美的不懈追求本身就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核。
這里“環境”指“自然環境”,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整潔、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在整體思想政治教育中潛隱的、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對自然的敬畏、對美的追求、對人的自身行為限度的理性思考。這種價值、倫理的思考本事就是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自覺地培養學生維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美的行為習慣本身就是大學生良好行為規范的內容,是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的目標和歸宿。在不懈地追求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不懈追求的精神。一個融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和人文氣質于一體的校園環境不僅關系到學生在此更好地生活、學習,使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宿感、責任感和自豪感,更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形成較高的審美、更健康的心理情緒和更健全的心理品質,從而產生健康、文明的思想行為。
3.從制度和措施上貫徹落實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理念。
我國很早就提出“全方位育人和全員育人”的理念,沒有切實可行的機制和措施,理念往往落空。校園標語必須有切實可行的落實措施,才能富于實際意義。
我們要貫徹落實“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理念,將標語落實,不僅要解決認識不到位、部門分工配合不緊密等問題,更要實實在在地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開展教育工作。從標語宣傳角度看,要重視標語的宣傳教育功能,不是說如何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鼓動,而是要將宣傳中體現的原則和理念落實到位,以切實可行的措施證明和加強宣傳教育。在實際工作中要將口號標語實現“三個轉換”:一是將口號標語轉換為制度、體制機制。抓住當前我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契機,與國際一流大學接軌,改變將口號和目標張貼上墻成為標語的狀況,注重高校自身的制度建設、規范建設、學科建設,將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學生素質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和衡量標準。二是將口號標語轉換為職業操守、行為習慣。高校各個部門、各個環節、每位教師員工都承擔為人師表、育人的責任,所以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培養學生,各司其職、恪盡職守,以自己的職業道德教育人,以個人美德感化人、以個人行為引導人,全方位、全過程地培養人。三是將口號標語轉換為便利的校園設施。校園的公用設施,包括道路、圖書館、宿舍、教室、體育場館、照明、衛生間等各類教育教學、生活設施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求,提供便利的生活學習服務,為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提供可能和空間。
與顯性的標語宣傳相比,更讓學生感受深刻的應該是大學校園中無處不在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在此理念下構筑的教學、科研、學生服務的制度設計和機構機制的銜接,還有教師、圖書館工作人員、學校各類行政管理人員耐心細致、專業高效的教育、服務。
“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學校園內小小的校園標語展示的不僅是大學某時某地對學生的期待和要求,更是對未來的啟迪和思考,以及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宣傳教育中融入的理念,大學校園的標語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切入口。
參考文獻:
[1]新華字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聶德民,宋守華.民眾評價視野中的標語研究[J].蘭州學刊,2008(6).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