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 要: 黨性教育是黨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用黨的性質、綱領、宗旨、作風、紀律等規范黨員行為的過程,也是全方位、立體式和多層次的系統教育。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如何通過提升黨性教育的實效性,破解管黨治黨中的問題,對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意義重大。本文以2010年至今知網發布的48篇研究黨性教育實效性的論文為依據,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 黨性教育? ? 實效性? ? 研究綜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這個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的根本性建設是黨的政治建設,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加強黨性鍛煉,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加強黨性教育、弘揚良好作風是我們黨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和寶貴經驗。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提高黨性教育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全黨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與此同時,黨性教育成為各級黨校開展培訓和基層黨組織教育黨員的重中之重。
CNKI數據庫顯示,2010年至今,一批國內學者圍繞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形成了很多探索性的理論成果。本文以“黨性教育實效性”為篇名的論文為研究對象,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
一、黨性教育的概念內涵與基本特征
(一)對“黨性”的界定。一般而言,黨性是黨的性質、目標、宗旨、作風、紀律、道德等各方面要素的綜合反映,是共產黨員的共有屬性和基本特征[1]。有學者指出,共產黨員的黨性是黨的先進性在黨員身上的具體體現[2],還有的學者認為,共產黨的黨性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性[3]。也有學者進一步提出,黨性除了階級性外,更多地體現出先進性、純潔性、組織性、價值性和現代性[4]。
(二)黨性教育的概念內涵。從概念本身出發,黨性是教育的內容,教育是培養黨性的手段,黨性教育是系統性的教育過程。接受教育的對象是黨員干部;目標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理論素養、思想道德水平及為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和現實任務需要的本領;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忠誠教育、權力責任教育和拒腐防變教育等。有學者從哲學角度對黨性教育進行概念分析,認為黨性教育是提高黨員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黨性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加以錘煉、形成和檢驗,在主觀的反思、檢討,甚至是痛苦反復的思想斗爭中得以總結和升華,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修正和提升。在潛移默化的價值塑造和情感傳輸過程中[5],要調動各責任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教育合力。
(三)黨性教育的特征。黨性教育由目標、過程和效果三個教育要素組成,主要表現出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
1.先進性。黨性教育以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為目標,突出表現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教育內容隨著國家和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體現為理論的先進性和實踐的漸變性。
2.持久性。黨性教育是世界觀、價值觀的確立和改造,需要通過長期學習教育實現,使黨員將外在的教育持續不斷地內化。
3.實踐性。黨性教育既需要通過對黨員的實踐鍛煉實現,又需要通過黨員外化于行檢驗教育的程度和效果。
4.系統性。黨性教育是“知、情、意、信、行”的統一體,知識層面表現為黨員對黨的基本理論的價值認同;技能層面表現為黨員的實踐能力;態度層面表現為黨員對黨組織的忠誠度和情感。
5.隱蔽性。黨性教育需要引發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和理性認同,實現道德情操的升華和黨性修養的提升。這都歸屬為個體的意識形態感受,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二、黨性教育實效性及其現實問題
黨性教育屬于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固有屬性要求黨員高度認同黨的價值理念。與黨性教育隱蔽性特征緊密相關,黨性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不易把握和衡量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如果黨員經過黨性教育,對馬克思主義認同感強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則黨性教育是有效的,否則就是無效的。也有學者將毛澤東“沒有科學的態度,即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統一的態度,就叫作沒有黨性,或叫作黨性不完全”作為黨員黨性修養的衡量標準。筆者認為,黨性修養的提升是衡量黨性教育實效性的根本依據,以此為核心的系統性學習和教育需要將黨的建設要求貫穿始終。在黨性教育實施過程中,受到多元價值觀等因素影響,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員對黨性教育的認識“錯位”。參加黨性教育是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但個別黨員對抽象化的黨性教育,認識有誤。有的把它當作政治任務完成;有的奉行實用主義,認為黨性教育比較虛。這些觀念的形成,源于他們對黨性教育的膚淺理解,導致參訓動機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弱化了黨性教育的實效性。
(二)黨性教育活動中的供需“脫節”。一是內容以黨的基本理論的正面宣傳和解讀為主,對黨員較為關注甚至有些困惑的熱點難點問題分析不夠;二是方式方法上理論聯系實際不足,普遍實施單向灌輸的講授教學,缺乏互動交流,調研考察有時流于走馬觀花,現場體驗、寓教于樂的活動偏少,不易引起學員的情感和思想共鳴。
(三)黨性教育持久性體系“薄弱”。黨員的黨性觀念需要長期不斷學習和持續實踐,才能真正入腦入心。目前黨性教育各責任主體開展的教育活動往往有局限性,黨校的教育培訓都是短期培訓,與日常支部教育培訓等其他教育活動缺少聯動性和系統性。如何將“感動一陣子”的效果持續到“行動一輩子”,是黨性教育的根本性課題。對黨性教育的特點、規律、經驗、教訓等基礎性問題研究的不足,導致應貫穿黨員日常活動中的教育活動出現偏差。
(四)黨性教育成果評估“虛化”。黨性教育培訓效果的評價,歷來難度大。一是評估標準難以量化,衡量黨員思想水平提升的指標難以確定;二是評估結果無法運用,黨校對學員的考核依然停留在簡單的考勤、評優等層次上,難以對學員進行動態的跟蹤考察,學員的考核結果沒有及時和真正運用。評估工作的虛化使施教者難以獲得真實、有效的黨性教育效果反饋。
另外,在教學活動組織層面,一些教師的水平欠佳、黨性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在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到位及過程銜接不緊密等問題。
三、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最根本的建設,只有不斷提高黨性修養和加強歷練,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提升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從根本上確立黨性教育是黨員干部第一教育的理念,將其作為黨建設偉大工程的核心和關鍵常抓不懈,不僅需要全黨、全國、全社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營造氛圍,更需要從黨性教育過程入手,從學員需求出發,加強資源建設和考核制度建設,構建黨性教育的長效機制。
(一)以學員為中心,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要把黨員干部作為學習、思考和實踐的主體,認真分析和科學研判學員的群體特點和情感價值認同方式;要結合黨員干部履行職責的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系統設置黨性教育內容,長講長新,體現時代特征;要加強教師與學員及學員之間的雙向交流互動,綜合運用辯論、體驗、情景模擬、網絡交流等方法,調動學員融入教育過程的主動性。
(二)以資源建設為核心,探索立體開放的載體。提升黨性教育專業化水平,一要打造黨性強、水平高、作風實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優秀的師資和管理可以實現黨性教育的事半功倍;二要充分運用黨史資源,以教育基地為抓手,建立多元化的黨性教育資源庫,同時加強對黨史資源的充分運用,開展案例教學、體驗式教學,提升黨性教育的有效性;三要建立黨性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優質的黨性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推進黨校、高校與社區、企業打破壁壘,構建立體開放的資源體系。
(三)以機制建設為保障,建立健全考核體系。要對黨性教育學習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和考察,并把結果作為其任用、提拔、晉升的重要指標。建立黨性教育與干部選拔任用相銜接的考核機制,完善考勤制度和學員培訓記錄,對一些長期謝絕參加黨性教育、在黨校培訓中無故曠課數量較多及在參訓中違反學習和管理紀律的黨員干部,延長其培養和考察期,實行干部選拔任用的“一票否決制”。不斷創新評估指標體系,推動表現突出的黨員干部脫穎而出,建立黨性要強的用人風向標。
(四)以知行合一為目標,構建系統長效機制。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把實踐作為黨性教育實效性考察的基礎。在注重夯實黨員干部的理論基礎、提升政治理論水平的同時,通過增強他們的情感和理性認同,提高他們的理性思維和理性判斷能力,充分激發干部提高黨性修養的內在動力。同時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管理,改變黨性教育零散化、碎片化的狀況,建立與黨支部等黨員干部所在基層組織、工作單位聯動的黨性教育系統長效培訓機制,讓黨性教育不是“震撼一瞬間”和“激動一陣子”,而是“銘記一輩子、牢記一輩子”。
參考文獻:
[1]曉山.切實提高干部黨性教育針對性實效性[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6).
[2]楊紹華.試論黨性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J].黨建研究,2011(3).
[3]王文賢.關于基層黨校提高黨性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黨史博采,2017(6).
[4]朱佩明.不斷深化對黨性的認識[J].理論探索,2011(2).
[5]王久高.基層黨校加強干部黨性教育實效性的問題與對策[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