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國

摘? ?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環境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我們從培養創新人才的理念出發,探索環境工程專業生態修復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包括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課堂教學科學設計、工程實踐多元化、課程考核、教學質量的改進等方面,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實施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改革與實踐? 持續改進? 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5(b)-0202-02
環境問題一般分兩類,一類是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另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后者又可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兩類。環境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并排入環境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超過了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使環境的組成或狀態發生了改變,環境質量惡化,從而影響和破壞了人類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例如工業三廢排放引起的大氣、水體、土壤污染。生態環境破壞是指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活動超過了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使環境質量惡化或自然資源枯竭,影響和破壞了生物正常的發展和演化以及可更新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例如砍伐森林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一些動植物物種滅絕等。將生態修復工程課程進行教學持續改進, 對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生態修復工程課程大綱修訂
生態修復工程是水污染控制方向課程體系下開設的一門培養學生應用基礎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提升實踐能力的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環境問題、環境修復;污染環境的修復技術,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三大類;環境修復所研究的主要內容為污染土壤的環境修復、污染水體的環境修復、污染大氣的環境修復、固體廢物污染的環境修復等幾個主要的大類[1-3]。通過該課程學習,讓學生掌握生態修復工程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原理;同時讓學生掌握生態修復工程的主要內容與技術難點;使學生具有實際環境修復工程設計和規劃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思考問題和判斷問題能力,從而達到從事生態修復工程規劃、修復及長期維護的水平。
依據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學生在學習生態修復工程課程后應具備如下能力:(1)獲得和應用生態修復技術的能力。(2)實際生態修復的設計與規劃能力。(3)分析并解決生態修復難題的能力。(4)具有自覺學習的能力。據此,我們認真進行了本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工作。
2? 生態修復工程課程教學重點內容與難點
培養學生解決環境修復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大綱的重點目標。結合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去向和分工性質,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大綱按“應用型”和“創新型”進行構建,以適應華南地區對人才的不同要求。據此,我們將生態修復工程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其重點和難點也發生了相應變化。
基于環境工程專業水污染控制方向課程體系,避免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進行教學。因此,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根據專業課程的定位和培養目標,社會服務為導向,進行課程內容重構。避免與環境生態學、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課程中有關內容重復,刪除了教材中的第六章污染環境修復的生態工程技術、第九章大氣污染的環境修復技術及第十章固體廢物污染的環境修復技術。
3? 提升教學效果的教學改進與實踐
(1)優化教學資源,強化學生解決實際生態修復工程問題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當代教育手段,激發學生自發學習的積極性[4]。
(2)拓展實踐方式,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本科培養的各環節中,工科學校具有環境工程學科優勢而佛山企業具有產業技術優勢,雙方結合,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聯合多團隊,運用技術的研發與實踐的人才培養平臺[5]。
(3)開展全方位、多元化課程考核,實行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教學過程的考核主要體現在課堂學習(如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課堂討論的積極性、課堂筆記等)、專題討論(如污染土壤的環境修復技術PPT制作、講述、團隊合作情況等)、課程作業情況、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科研活動、實際修復現場參觀實習和生產實習)、自主學習等,并將平時成績(即教學過程的考核成績)由30%提升至40%。從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錫輝.水環境修復工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 孫鐵珩.土壤污染形成機理與修復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黃銘洪.環境污染與生態恢復[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
[4] 王小兵.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職業時空,2011,11(7):79-80.
[5] 羅怡.基于協同創新理論的理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