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曉敏
摘 要:新時代專題博物館應立足時代要求,找準自身定位,充分發揮專題展覽的媒介作用,通過高水平的展覽策劃,讓“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作者以無錫市周懷民藏畫館為例闡述其展覽策劃方面的實踐與嘗試,探索展覽策劃的方式、方法,為新時代的專題博物館的展覽策劃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關鍵詞:新時代;專題博物館;展覽策劃;周懷民藏畫館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內博物館數量已經超過5000家,傳統的綜合博物館帶動行業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新興博物館蓬勃發展起來,以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體系為表現內容,側重專業性和針對性的專題博物館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專題博物館的專題性是一把雙刃劍,在向大眾傳播專題知識的同時,展覽策劃往往容易出現定位不夠明確、主題不夠突出、學術研究不夠專業、展品內涵挖掘不夠深入、展陳形式單一無特色等常見問題。如何使專題博物館適應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要求,轉變過去“以物為中心”的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原則,更好地發揮專題博物館的職能,是值得充分研究探討的命題。筆者以無錫市周懷民藏畫館為例,就如何更好地開展專題博物館展覽策劃工作進行了一些探索。
1 緊扣時代主題,找準專題定位
在黨的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向。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毙聲r代專題博物館展覽策劃上要緊跟時代,結合自身找準定位,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推出融時代性、針對性、學術性、藝術性于一體的高質量展覽。
無錫市周懷民藏畫館是為紀念我國著名的書畫藝術家周懷民先生而建造的集陳列、展覽、研討等為一體的專題性美術博物館。1987年在無錫市河埒口處建館,后于2016年遷址于無錫市運河公園處。遷址后的周懷民藏畫館在原有的基礎上豐富了內容,增強了觀眾的觀展體驗。新館內增設了周懷民生平事跡展,展廳中對于周懷民生活中的家居陳設和作畫場景都作了復原場景展示,并以編年體的敘事方式對周懷民的生平事跡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配合圖片、實物、文字及講解,觀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周懷民的藝術人生。同時展廳還陳列了周懷民捐獻的古書畫作品、當代名家及周懷民個人書畫作品,觀眾可以在館內近距離地欣賞到周懷民捐獻的珍貴書畫作品。弘揚了周懷民愛國、愛家鄉、無私捐獻的精神,傳承了文化,發揮了藏畫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臨時展覽的加入為展覽注入了更多活力與變化,也讓觀眾對博物館充滿著新鮮感和信心。周懷民藏畫館結合辦館宗旨,開辟出一片區域,定期舉辦無錫鄉賢書畫展、無錫中國美術家會員書畫個展、無錫太湖畫派作品展等專題展覽。近三年來,館舍舉辦了“以畫會友——民間楊雨青繪畫作品展”“以畫會友——陳長來中國畫展”“為有暗香來——周國瑾書畫藝術作品展”“梁溪名家美術作品邀請展”等一系列臨時展覽。此外,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近距離感受周懷民的崇高精神、藝術風采和人格魅力,無錫市文廣新局、無錫博物院、周懷民藏畫館經過慎重策劃,分別于2016年10月13日在南京博物院、2017年5月12日在國家博物院舉辦了“藝術長存 湖山生色——周懷民捐贈書畫展”全國巡回展,反響熱烈,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
2 增強文化自信,突出地域特色
中國廣博的地域,悠久的歷史,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相得益彰,將共性與個性相統一,造就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是每個文化工作者肩負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币蛔溆诓煌赜蛭幕碌膶n}博物館對于傳播地域文化精神和思想,以及弘揚民族文化自信都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和意義。一個地域所獨有的地理位置、建筑模式、城市布局、民俗風情、語言表達等都具有當地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一座博物館就是其所在地域的文化標志,無論何種內涵的專題博物館都應該是主題突出、個性鮮明、能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特性的。西方不少專題博物館非常注重對其所在地歷史的挖掘,展覽的策劃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對于國內的專題博物館都具有學習、借鑒的價值。例如,美國芝加哥歷史博物館對于芝加哥城市歷史進行充分的研究和挖掘,博物館通過琳瑯滿目的永久館藏陳列和巡回展覽向觀眾展現了芝加哥的城市歷史和發展歷程,以史為鑒,警醒人們奮斗更美好的城市未來。在提倡博物館發展多元化、差異化的當下,專題博物館只有結合自身充分挖掘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在展覽策劃上充分把握展館自身的地域文化優勢,選取并挖掘展覽和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突出地域風格、民俗特色,才能使專題博物館具有自我的獨特個性。
無錫位于太湖流域,有“太湖明珠”“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3000年的吳文化歷史加上民族工商文化的支撐,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名人,在書畫上更是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形成了獨特個性的太湖畫派。無錫周懷民藏畫館館舍坐落于無錫市梁溪區古運河畔的運河公園內,館舍是對創建于1910年的九豐面粉廠廠房進行再造而成。建筑為民國傳統清水墻,與江南水鄉文化相吻合,也與周懷民水墨文化藝術相契合,展館和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中國民樂博物館等構成無錫文化藝術休閑群體。周懷民先生祖籍無錫,與太湖畫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展覽策劃方面,周懷民藏畫館明確定位,突出特色,力爭打造無錫書畫家的展覽平臺、研究基地。
3 注重學術研究,挖掘展品內涵
北京大學丁寧教授認為,“博物館要具有當代的活力,必須時時思考自己的文化能量,而且這種能量可能不是現成的,需要認真發掘和開拓,把藝術更為內在的聯系忠實演繹出來。所以,認真而深入地研究顯然成為當代博物館的一個基本的任務。”學術研究是博物館辦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對于專題博物館的展覽策劃所依據的學術研究應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館方的學術研究人員應對展品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充分挖掘展品的內涵,以此掌握展覽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和權威性。此外,學術研究人員應與展覽策劃人員通力合作,將學術成果與展覽相結合,對展示的文字說明、圖片、影像資料等要進行分類和再整理,以觀眾的需求為基礎,針對性地講解或呈現。這樣不僅可以讓專業觀眾獲取專業知識,同時又將復雜和高深的學術命題通俗化,普通的觀眾也可以以輕松有趣的方式體驗展覽,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展覽策劃上從小處、實處的科研抓起,從觀眾的角度考慮,專題博物館的學術定位才能更明確,科研成果才能更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所策劃的展覽才能更具有品味,贏得觀眾的喜愛??梢哉f,只有將學術研究成果巧妙地轉化,才能成就一場集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通俗性為一體的優秀展覽。
無錫市周懷民藏畫館在秉持學術策展的基礎上,以研討會、座談會的形式開展學術沙龍活動,進行學術交流,挖掘展覽內涵。如2016年和2017年配合“藝術長存 湖山生色——周懷民捐贈書畫展”分別在南京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兩場高規格的周懷民學術座談會。對于書畫展覽的宣傳、推進、交流及周懷民的藝術、傳統書畫的研究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4 “讓文物活起來”,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近幾年“讓文物活起來”成為文博界熱議的話題,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讓文物多多“蘇醒”,加強館與館之間的“流動”,讓文物“活起來”,對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新時代下,一些專題博物館展覽內容已不僅僅局限于館內的收藏作品,館與館之間逐漸加強合作與交流,通過聯展、借展、巡回展等形式使更多“文物說話”,充實了展覽內容,實現了互利與共贏。這樣的經營模式值得鼓勵,也值得眾多博物館借鑒。除此之外,以在民間收藏為宗旨,策劃公眾收藏作品展也越來越成為不少博物館的一項策展方案和辦展內容,不僅可以通過展覽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還可以在此過程中發現民間珍品。
2017年1月22日,“以畫會友——民間楊雨青繪畫作品展”在無錫市周懷民藏畫館開幕。展覽展出了民間收藏的楊雨青先生各個時期的繪畫精品60余件,呈現了楊雨青先生50年藝術生涯各個時期的作品。配合該年度館內舉辦的“一展一座一刊”系列書畫活動,收到良好的民眾口碑。
5 豐富展陳形式,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博物館
過去博物館傳統單一的展覽、展陳形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專題博物館也應在這方面結合展品和展覽主題進一步加強探索與嘗試。一個優秀的展覽展陳創意,可以呈現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不少博物館配合展覽變化出不同的展示空間,展廳內設計有地臺空間、交錯空間、流動空間、四維空間等。展覽在戶外呈現時,更像一次綜合的“行動”,如美國藝術家克里斯托的“包裹藝術”作品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展覽策劃的過程中,應將展示文物的文化和藝術作為展覽內容的核心,而不是表面的裝飾、裝潢。
21世紀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等相繼出現,預示著未來博物館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高新科技在博物館展覽中的運用,實現了更多展覽資源的共享,同時對于文物的保護和修護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一些展覽中VR、AR、AI、3D等新科技手段的應用,增加了更多感官體驗,成為一些展覽的亮點,觀眾得到更多的互動體驗。新時代專題博物館應結合自身的獨特性,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將高新科技更合理有效地運用到展覽之中,進一步提高展覽的質量。
2019年2月無錫市周懷民藏畫館推出了“汲古循道——文房與書畫展”,展覽中不僅展示了文房用品、書畫作品,還配以展出植物盆景,具有相當的藝術欣賞價值,收獲了一批粉絲。此外,結合時代的發展和高科技網絡的普及,周懷民藏畫館推出了“智慧博物館”,并對系統進行進一步升級,觀眾可以利用手機,隨時“進館”參觀,參觀者不僅可以通過手機觀看作品,還有相應的講解功能,同時逐步推出“將博物館帶回家”板塊,展現一場“永不落幕的展覽”。當然,由于有限的場館條件、專業人員的缺乏等多方面因素,館舍所呈現的展覽形式還缺乏更多的創新,這也是周懷民藏畫館工作中需要不斷學習、改進與實踐的課題。
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也指日可盼,未來將譜寫出更加美好的篇章。專題博物館的展覽策劃面臨著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在秉承“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博物館如何搭建起與觀眾溝通合作的橋梁,依托展覽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形成與觀眾良好的互動循環,真正地做到館、人、展水乳交融,對于我們博物館策展人來說,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討的時代命題?!?/p>
參考文獻
[1]盧炘.中國美術館學概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2]曹兵武,崔武.博物館展覽:策劃設計與實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美)珍妮特·馬斯汀.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