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霞
摘 要:語文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科學有效的語文學習能夠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能形成良好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而要想讓學生真正學好小學語文,就必須要以高質量的教學活動為支撐。對此,本文將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結合現實教學經驗,從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設直觀學習情境、合理設置交流活動三個維度出發,系統地分析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效措施
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多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放在了知識的單向傳授和灌輸上,卻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最終直接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和教學效率的下降,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所以,每個小學語文教師都必須要以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思想為指引,以現實學情為出發點,來探索科學、創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最終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活學生語文思維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和缺少的基礎環節,只有巧妙設置課堂提問才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并重視課堂提問,依據語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內容來精心設計問題的內容,保證問題的啟發性和開放性,同時也要巧妙地選擇提問時機,以真正發揮出提問的作用,制造懸念,有效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展開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促進學生的深度、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授《草原》時,上課后,筆者先帶領學生們對課文進行熟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隨后,筆者再根據課文內容設置問題,通過問題啟發學生們的思維。問題如下: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作者在第二次寫景的部分,先總的說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里要這樣說?提出問題后,筆者再讓學生們圍繞課文內容進行思考,一段時間后,學生們得出答案,這時,筆者再讓學生們展示探究成果。這樣,筆者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活了學生的語文思維。
二、創設直觀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知識認知
直觀情境的創設能夠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增強并優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了解。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不斷學習,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能和教學能力,從而可以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對語文知識進行數字化、動態化的加工和處理,并以圖像、動畫、短片等形式呈現出來,有效創設出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優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基本認知,從而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與吸收。
例如,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時,本節課程的內容主要圍繞地球環境展開的描寫,介紹了地球能源的使用以及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上課后,筆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播放了一段視頻,通過視頻來介紹地球現狀,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視頻結束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根據視頻內容總結地球面臨的危害,以此加深學生們對地球的認識與理解。這樣,筆者通過創設直觀學習情境,增強了學生的知識認知。
三、合理設置交流活動,提升學生交流能力
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和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氛圍真正活躍起來,保證知識和信息的流通。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改變過去統一性的授課形式,堅持并落實合作教學的基本理念,嘗試在了解學生學習成績、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等要素的基礎上,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標準和原則來劃分學習小組,進而鼓勵和引導學生展開小組間的探討、互動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最終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少年閏土》時,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在上課準備階段,筆者對學生們進行了分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任務如下: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閏土的外貌具有什么特點?從閏土的外貌特點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少年?任務下發后,筆者再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同時鼓勵學生們多交流,促進學生思想的交流。這樣,筆者通過合理設置交流活動,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質量代表著教學的最終效率和效果,只有提升了教學的質量才可以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和保障。所以,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當跟隨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牢牢把握全新的教育目標和要求,并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出發點來展開大膽的思考和探索,以真正實現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設直觀學習情境、合理設置交流活動等創新策略的合理巧妙運用,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潛能,從而有效優化語文教學的過程,最終才能真正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翠明.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中國教師,2017(S2):114.
[2]徐宏梅.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