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索源
摘 要:化學實驗教學課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學好化學實驗課不僅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在理論考試中發揮出色,也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作風,同時提高同學們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困難的能力。本文將從化學實驗的重要地位化學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化學實驗教學中面對的困難,如何上好化學實驗課三方面做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初三;化學實驗;實驗教學
引言: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育中的重要基石,如若沒有化學實驗,就不會產生化學這門科學,更不會給世界發展帶來如此強有力的推動。初中化學實驗是指學生參照實驗書所指明的實驗步驟,依法照做,并在實驗過程中認真細致的觀察實驗現象,來達到對課本理論知識加深理解的作用。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嚴謹認真的科研意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開闊其視野,發展其思維。
二、化學實驗教學面對的困難
(一)化學實驗教學面對的困難—教師層面
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自己一套授課哲學。這對于化學實驗教學是利弊共存的。正是因為教師有了豐富的經驗,有了自己的模式,所以有很可能教師會降低對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備課時懶于去查閱最新相關文獻資料,不愿嘗試新鮮事物,不敢挑戰難題[2]。久而久之,其課堂的內容相較于一屆又一屆的新生而言是陳舊老化的,因為學生都是新生代,接觸的事物更加新鮮多元,如若老師不為自己的教學增加新鮮內容則吸引不了學生,造成教師與學生互動溝通減少,又何來好的教學課堂呢?
所以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化學實驗教學理念,本著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獲得最大可能多的知識,最大限度地讓同學們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互相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探討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創造思維,把知識應用于生活。
(二)化學實驗教學面對的困難—學生層面
化學是是在初三設置的一門課程,這時的同學已經面臨初中升高中的升學壓力,課業繁重,精力有限,化學學習時間也是有限的。又加化學對于初學化學的之前接受的教育都較具象的科學的同學們而言難度較大,一時難以接受關于微觀世界的抽象理論是是常態。
三、化學教師如何講好化學實驗課
(一)為學生講好理論—化學基本理論
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書上冊關于原子結構一節,如果老師初講的話,初中化學實驗同學們聽的肯定是一頭霧水什么是原子?什么是電子?什么是中子?什么是質子?這是教師不妨放棄說教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從一些科普網站中找一些有趣的動畫,或者做一些簡易模型加深同學們理解。
化學的一切都以物質的結構為基礎,如果一些基礎的概念學生理解不透徹或者理解偏差,會對后面的難度更大的課程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如若不理解原子結構就不會理解電子得失,就不會明白什么是化合價,不會寫最基本的化學表達式如一個物質的化學式或者,化學方程式就更加不會明白什么是氧化還原。
所以老師在最開始講解化學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的使用多種手段,花費較多的精力使同學們對這些化學最基本的概念了解,這樣才可保證以后章節教學順利并能使同學們達到最大的聽課效果。
(二)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意識—“生活中處處是化學”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世界處處是化學[3]。例如學習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他們可以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這個知識點時,建議同學們回家用醋和雞蛋殼或者水垢做個小實驗,使其驗證雞蛋水垢當中也具有碳酸鈣。
再例如,在講氧化還原反應一章氧化物一節時,提問同學們理解什么是生銹嗎?你周圍的生活環境中有沒有什么生銹的東西,可以舉出一兩個例子嗎?你認為生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者需要什么條件?你知道通常防止銹蝕的方法是什么嗎?在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中,可使學生知道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明白化學的本質,提高化學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學生一種能力—有目的的觀察能力
例如,在講授鋁在空氣中燃燒一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觀察的重點放在物質反應前后的對比上,鋁條在反應前是銀白色,具有光澤,具有彈性。反應后,生成物為白色無光澤,松脆的固體,冷卻后可用手捻成粉末。通過使其總結物質反應前后的變化,培養其精確敏銳全面的觀察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是化學教學的至關重要的一環。更廣而言之,其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生涯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升入高中后選擇學習理科的同學。學好化學會為其在以后的學習生涯學習難度更高的理科知識奠定基礎與增長自信。至于如何把化學實驗課上好,這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索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增長經驗,總結經驗,豐富教學內容,關注時代發展,不斷為所授內容增加新鮮科學的內容,以期能更加圓滿地完成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宗濮.人教版初中化學與高中必修化學教材內容銜接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4.
[2]丘艷芳.初三學生化學實驗觀的測評研究[D].廣州大學,2018.
[3]許紫煒.初中化學實驗微課的實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