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是本土文化的載體,本土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作為藝術設計人才勢必要將文化融入到藝術作品中來,從而增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的歸屬感。本文首先闡述了本土文化融入藝術設計的獨特優勢,并提出了本土文化與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相結合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本土文化;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融合
藝術設計與傳統的架上繪畫相比,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具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及綜合性,而且與媒介、科學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設計可以巧妙的借助于視覺符號進行跨界與融合,將信息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有效的傳播。當下,不論是在哪一個領域,都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播,特別是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藝術設計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也肩負著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與教學相融合的重任,讓藝術設計帶動城市品牌建設,將本土文化融入創意作品。
一、鞍山本土文化概述
1、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是一個城市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獨特文化,它包括一個城市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也包括人們刀耕火種間形成的風土人情。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人文景觀等,都構成了本土文化的核心符號。本土文化一旦形成,城市作為本土文化的載體,就體現出了其品牌性與形象性。
2、鞍山本土文化
遼寧鞍山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鋼鐵工業城市。從“中國玉都”的美名到世界第一玉佛,從亞洲著名溫泉到國家名勝千山,再到岫巖民間剪紙、岫巖皮影、鞍山評書、喇叭戲、滿族民間刺繡、東北大鼓、海城高蹺等,這些都是鞍山這座城市經過歷史的變遷與沉淀,而形成的標志性符號,其中岫巖民間剪紙、岫巖皮影2個項目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一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利用。
二、本土文化融入藝術設計的獨特優勢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化與精神的追求日益增強,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觀點也與以往大不相同。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全媒體傳播的運用,使人們具有了新的觀念體系。未來的設計是文化的設計,不論是商品還是作品,只有以文化作為支撐,才能具有持久的靈魂。藝術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同時它也涵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憑借自身多元化的優勢,承載起傳達、溝通、展示的角色。如視覺傳達設計是設計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它具有豐富的藝術形式,它可以從陶器、剪紙、皮影、景觀、宗教等文化范疇中提取相應的符號,進行包裝設計、書籍設計、展示設計等,使本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時也促使商品有著強烈的競爭力。當下,隨著各種藝術創作形式的出現,人民群眾對于“美”的需求不斷增加,地標建筑、城市廣場、濱水景觀、街區節點都是本土文化的真實體現。充分利用如文創燈光等藝術設計手段,再現城市形象的獨特魅力,用藝術之光喚醒城市之魂。
三、本土文化在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中的融合途徑
1、建立弘揚本土文化的教學目標
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培養計劃制定中,有要目的的建立弘揚本土文化的教學目標,以開發本土文化資源為教學任務,將本土文化的內涵與精髓貫穿到整個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來,加強學生對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只有當文化設計成為教學理念的一部分時,才能生產出更多更為優秀的作品,才能讓設計人才更加熱愛本土文化。在專業理論課程如設計概論、中外設計藝術史、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等課程中,加入對本土文化內容講解,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地域特色,更多的設計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設計作品。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的帶領學生熟悉自己所在的本土文化,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只有真正的認同,才能將自己的思維融入其中,才能有獨特的眼光去觀察這些文化。
2、將地方資源融入課堂教學
在高校應用型轉型的發展時期,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在培養學習先進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的同時,充分利用地方資源與課程相結合,讓設計服務區域發展。鞍山本土文化資源豐富,如剪紙、皮影、滿族刺繡、玉雕等,都可以做為課程的資源與素材。
如環境設計類課程中,可將實踐課與工業遺產相結合,將鞍山市工業遺產作為課程的資源與素材。工業遺產是特定時期生產力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標志,工業遺產旅游保護越來越受到相關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重視。鞍山有著全國獨特的工業遺產旅游資源,例如大孤山紅樓歷史建筑群深藏著幾代鞍鋼人的記憶,將這種代表性資源與課程設計相結合,建設成鞍山記憶展覽館、工業主題精品酒店、工人俱樂部、時光記憶餐館等項目。在這里,可以逛老街、聽評書、看非遺、喝咖啡、吃懷舊火鍋、住工人客?!@對于實踐課程來說,是非常好的實踐項目。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工業文化,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可以進行深入開展。
如照明設計類課程,將燈光與鞍山地標性建筑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藝術裝置。這樣不僅能使受眾欣賞到建筑本身的造型,還有光線所帶來的溫暖。如在鞍山西站路段的中,是最能體現本土文化的街區節點,可以利用藝術化的手段將該地段的景觀進行再設計,這不僅僅是讓景觀亮起來,重要的是要將鞍山本土的文化符號提取后,進行藝術再設計,與照明亮化結合起來,當外地游客在踏入這座城市的時候,會受到本土文化的感染,從而愛上這座城市,而本地市民踏入這段街區的時候,也會感受到本土文化帶給自己的自豪感與歸屬感,從而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用藝術喚醒城市,用理念詮釋城市。
3、文化元素再利用
文化元素是本土文化的象征,也是本土文化的縮影,在藝術設計課程中,強調對本土文化元素的提取,并加以再設計,以藝術再造的方式彰顯文化特征。在課程的教學中,鼓勵師生切身體會本土文化的內涵以及其獨特的魅力,向學生講解本土文化元素的提取方法及應用原則,特別是圖形圖案設計類的課程,要加強學生在設計中對本土元素的應用意識。將這種意識思維貫穿到每一門專業設計課程中去,讓學習的意識思維成為習慣。同時應加強對文化背景的理解,形成設計理念,用理念指導思維,讓思維成就設計。
城市是本土文化的載體,本土文化為城市增加了濃厚的底蘊。將本土文化融入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也能夠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弘揚本土文化,將本土文化藝術化,將現代設計理念融入設計,從而培養出具有文化意識的設計人才,創作出具有文化內容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趙靜.藝術設計學科教學中關于構建地域本土文化與有效利用地方資源的探索與研究.中國包裝工業[J].2014.(2)
[2]? 周小娟.理論結合實踐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評《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8)
[3]? 尚震.孫麗麗.黑龍江地域文化資源在包裝設計中的藝術轉化[J] . 包裝工程.2016.(9)
作者簡介:趙艷,女,1981.8,遼寧鞍山,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藝術與媒介傳播。
課題基金:《新時代鞍山本土文化的全媒體傳播研究》 as20193049
2019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