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榮
摘要:人體生理學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理論抽象,理解困難。由于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加之4G網絡費用越來越低,手機逐漸被應用于課堂和課外教學中。本文隨機選取了6個自然班,針對手機應用于人體生理學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行實例分析。采用親身體驗、問卷調查分析及深度訪談方法,了解醫學生對手機應用認可程度及對應用內容的要求,并據此獲得切實可信的數據,對移動學習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詞:手機;人體生理學;課堂教學
引言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展,社會進入了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智能手機、iPad等手持終端逐漸普及,3G、4G網絡,WiFi信號覆蓋率的增長也為智能手持終端接入互聯網提供了保證。傳統的線下學習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線上教學開始快速發展。生理學是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核心課程,也是各類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和醫學生研究生入學、專升本考試的必考內容,更是臨床醫學教學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在基礎與臨床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對于醫學生來說,學好生理學至關重要。然而,生理學的知識點多、邏輯性強,內容抽象,比較難理解,學起來枯燥乏味,傳統教學法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效果不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現有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升教學質量,成為生理學教學的關注熱點。為了順應新時代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本研究將微信平臺與傳統的生理學課堂教學深度結合,探索并創立一種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可行性、開放式、立體化的教學模式,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在高職高專中進行,受訪者是大二臨床醫學專業在校學生,所用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白波、王福青主編《生理學》(第8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利用移動學習方式進行人體生理學學習,并對此做出客觀、理性的反饋和評價。他們已經適應了大學學習模式,有一定的人體結構知識基礎,對微信應用的設計、軟件功能、交互層面等問題有更加透徹的了解,反饋的信息更加理性、科學、有效。研究采用隨機取樣方法,在10個班中隨機抽取5個班共325人,得到有效樣本213人,有效率為93.42%。在有效樣本中,各年級男、女生數量沒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綜合使用了體驗研究、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方法。首先設計了4個章節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做題,后臺可以收集學生的答題信息,分析課堂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將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將錯誤率較高的題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這4個章節教學結束后,讓學生匿名填寫問卷調查表,分析手機應用于教學的可行性。此外,隨機選取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2結果
兩組期末生理學考試成績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優秀率(≥90分)高于對照組,不及格率(<60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移動學習內容應短小精悍
在深度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在零散時間、空閑時間會優先考慮利用手機學習,因此,他們希望每個課程片段邏輯結構相對獨立、完整。換句話說,移動學習不能是網絡學習和書本學習的簡單移植,必須是一種有益的補充,需要的是短小精悍的課程。目前,我校生理教研室自制的慕課就屬于這種短小精悍的課程。教學團隊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時,確立了學術性、普適性、趣味性以及應用性教學目標,內容上結合生活和臨床案例,向學生傳遞有價值的知識,引導學生掌握人體生理學基本原理,達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3.2移動學習較強的互動性可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大學生可以利用移動設備與同學、教師進行溝通,在學習中相互交流、探討,從中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減輕學習中因疑惑而產生的焦慮和沮喪,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其次大學生可以通過移動學習組建一個學習小組,達到促進學習、互相討論、共同進步的目的;最后通過移動學習,同學、老師之間可以共享學習資源,互幫互助,進而激起大學生的學習激情。
3.3加強師生交流溝通
為了進一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積極參與學生的開學典禮、社團活動、技能比賽、辯論賽等活動,通過與學生的接觸和了解,掌握學生的特點,以便在授課過程中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此外,在當今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QQ群或微信群與學生保持聯系,進行互動。
3.4組織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競賽的方式引入生理學的實驗教學中,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將從實驗操作規范程度、實驗操作時間和實驗結果等方面進行打分,并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實驗課采用競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認真度和操作的規范度。
結語
我們國家目前發展迅速,需要開發更多適用于學生手機移動學習的資源,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筆者相信隨著移動學習內容的充實尤其是醫學內容的完善,移動學習效果會更加顯著,更有利于培養優秀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崔潔,石玥,薛敏,等.人體生理學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實踐與思考[J].2018,20(10):103-105.
[2]? 王創,余俊暉,胡業騰,等.基于移動端微課視頻App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世界,2019(1):97-98.
[3]? 周玲.武漢大學留學生教學培養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2):116-117,121.
[4]? 李翠,譚如彬,張中海,等.醫學留學生生理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5):859-862.
[5]? 徐小雅.微信公眾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6(3):92-93.
[6]? 朱一亮,俞佳,胡玨,等.微信公眾平臺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5,4(10):63-64.
(作者單位:云南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