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璐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技術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成效性,成為高職教育發展改革的重要課題。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科學化引導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及完善互聯網信息監管機制等途徑,以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現代電子信息的高速發展使學生隨時都在接受和發布信息,特別是互聯網的傳播使學生隨時隨處都能了解接收并傳播教育信息,極大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互聯網對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等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認真研究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規律,已成為現實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1)思想政治教育時空限制被打破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時間、地點、場地、語言等的限制,是一種“面對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聯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受教與授教不必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無論是作為授教者的老師,還是作為受教者的學生群體(不單純指學生,當老師們需要學習時也成為了學生,以下統稱為受教育者),只要擁有連通的網絡,擁有一臺網絡終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網發布、獲取、交換各種信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過網絡共享資源,開展問題咨詢,交流學習心得。網絡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間與空間,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真實的現實世界”走向了“虛擬的現實世界”。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豐富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據既定的培養目標和方案選擇的,有的比較單調、陳舊;受傳統媒介信息容納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識儲備不夠的影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較少,不能滿足受教育者成長成才的需求。而互聯網上信息則浩如煙海,既有過去陳舊的信息,也有剛剛產生的新鮮事物,既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其中也有許多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于網絡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和資源共享性,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來源,不斷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鮮活的信息資源,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3)網絡促進了教育工作的社會化發展
網絡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會化。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僅僅圍繞著學校、家庭和所處的社交范圍進行,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和周圍的環境,這導致了大學生從面向學校的信息需求進而轉向了社會。網絡拆掉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使大學生可以及時的了解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現狀,與社會接軌,在比以往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學習積累社會知識和經驗。與此同時也給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機會,每一個關心當代大學生的人都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實現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會化發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優勢。
二、網絡環境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網絡對教育者權威的挑戰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書本知識為基礎的,文化知識是教育者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方式主要體現了教育者即教師的權威性。但是在網絡的交流平臺上,文化信息多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對教育者的綜合素養要求更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網絡媒體信息文化傳播快、范圍廣,所以當教育者在傳授不具時效性的知識時,會受到學生主體的質疑,失去優先教育的優勢,從而挑戰了教師的權威地位。
(2)網絡信息沖擊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
在信息時代的網絡環境下,網絡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大學”。網絡世界里,既有各種知識道理,又有豐富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馬克思說過: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除了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外,一些低級趣味的信息也大量存在,毫無意思的娛樂信息、黃色信息、暴力信息、虛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另外,西方國家也通過傳播網絡信息以向中國傳輸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想。網絡中垃圾信息的傳播會導致高校學生思想的混亂和價值沖突,從而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教育功能。
(3)西方政治文化的滲透
網絡是傳播文化的途徑之一,西方社會的文化會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造成沖擊,影響高校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使政治信仰產生偏差。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躍,可塑性強,在多種思潮的相互激蕩、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網絡時代下,無疑對大學生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傳播先進文化、強化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是網絡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戰。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路
面對網絡環境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教育理念、教育環境、教學內容、教育機制、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創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關心學生困難、關愛學生進步,關注學生就業,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和責任,維護他們的尊嚴,讓每一位學生在校園里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二是要樹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受教育者主體性發揮的落腳點就是從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三是從封閉轉向開放的理念,在開放、多元的社會形勢下,今天的受教育者其思想和思維方式與以往受教育者不同,必然會導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穩定性被打破,教育模式將會由相對穩定走向開放、多元,所以教育者的思想也要作相應的轉變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四是要樹立平等互動與疏通引導相結合的理念,要善于在疏通中引導,在引導中疏通。
在優化教育環境方面,要構建學校、社會、家庭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環境,凈化網絡的空間環境。 在豐富教學內容上,理論知識要更富時代性、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豐富學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知識。 在健全教育機制上,要完善保障機制、強化滲透機制、建立輿情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