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迎
摘要:本文針對服裝工藝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從多媒體教學模式、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協作模式這四個方面展開探究分析,以期能夠為高校服裝工藝教學工作,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服裝工藝課程;教學模式
一、引言
伴隨著新時代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服裝的時尚性、創新性以及工藝性有了更多的要求,服裝企業必須做到與時俱進。然而在現階段,高校開展的服裝工藝教學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無法適應服裝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因而針對高校的服裝工藝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策略,展開探究分析,有著極大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二、多媒體教學模式
現如今,在高校當中,多媒體教學模式已經被大規模運用。由于多媒體教學模式風格獨特,具備較強的直觀性與形象性,因此可以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該模式能夠推動教學模式進行轉變,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圖片與視頻,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識。在以往的教學方式當中,學生只依靠觀摩與聽講,很容易忘記所學的知識,操作效果不夠理想,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相比之下,教師通過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將具體的教學流程,錄制成視頻或是照片,對學生進行直觀性展示,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強化其記憶力。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同時在縫紉機上實施操作性練習,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模式同樣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在制作成衣的過程中,倘若直接使學生觀摩視頻便進行練習,就會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率。為此,根據工藝課程操作的本質性規定,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進行操作練習,尤其是針對熨燙歸拔以及車縫吃布等教學環節,教師必須親自耐心指導學生投入練習當中。因此,在實際操作期間,除了要通過多媒體設施放映視頻之外,教師還應當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需要在必要情況下進行練習,以此強化學生的實踐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充分彰顯多媒體的教學優勢[1]。
三、項目課程教學模式
就目前情況而言,在現階段的服裝工藝教學當中,往往會發生學生在就業以后,其掌握的知識能力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這同樣是目前服裝教學工作,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根據以往的教學結果來看,在服裝藝術專業當中,教師多數情況下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這就導致該教學方式,只適合畢業生創辦個性化工作室。但是,現如今大多數的品牌類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都屬于綜合性人才,要求必須懂得設計與陳列技術,掌握品牌運營與營銷能力。為此,高校在培養人才期間,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還應當培養其商業思維能力,強化其商業實踐練習。要在課程的設計當中,增設服裝市場營銷類課程,為此,就需要注重運用項目課程教學模式。
在教學期間,項目課程教學模式,主要是教授服裝工藝與服裝CAD課程。針對某個具體的實驗項目,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合理進行課程設計。當確定項目課題以后,首先,需要由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進行講授,向學生展示教學實例的設計與制度。其次,通過專業教師的點撥指導,明確教學的重難點后,對其進行形象直觀的表達,以此確保學生在所有程序當中,都可以掌握與之相應的設計方案。再次,學生可以先確定概念,再進行創意構思,隨后選擇合適的材質,開展版型打樣與縫制工作。最后,教師可以借鑒服裝公司的研發團隊進行教學實踐。
例如,某班級內共有40名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劃分,劃分成不同的團隊,分別進行授課指導。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以5人為一組,可以將其劃分為8各團隊,每個團隊由這5個人來完成5種不同款式的服裝設計。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每個團隊需要對這5種服裝的設計展開討論,選擇其設計所需的不同配色與材質,分析其裁剪方式,探討其工藝構成與營銷方法等環節,最后再實施操作實踐。在此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全過程,把控好難易程度,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通過采取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實現不斷突破,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滿足新時代服裝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師通過開展項目課程教學模式,還可以確保學生有效掌握設計技術,深化對綜合知識的掌握程度,調動其實踐學習的積極性,獲得成就感,培養其團結協作能力,能夠起到多方面的優良效果。
四、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在開展服裝工藝教學期間,通過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夠取得極為顯著的教學成效,這種教學模式,現如今已經被各種高校廣泛認同與應用,其具體應用方式如下:
第一,針對部分服裝工藝實訓類課程,高??梢院推髽I簽訂協議,共同創建校外實訓平臺。可以通過實習頂崗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增強對企業生產方式的了解程度,可以置身于該環境下獲得高效學習,通過邊學邊做的方法,從而不斷提升其實踐操作水平。
第二,高校可以邀請企業中部分優秀的工作人員,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工作當中;也可以通過組織講座會議等形式,邀請部分企業優秀人員,來到學校為學生進行演講,為學生講授部分校外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針對專業性內容進行提問,通過這些優秀工作者進行答疑解惑,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提升其應用實踐能力,為將來畢業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第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引進企業優秀項目,對其進行設計,要將日常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實踐工作當中,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第四,高校在培養人才期間,應當以服裝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按照服裝行業的發展規律,科學調整并優化大綱教材內容與方式,引導學生持續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以此確保培養出來的人才,更能夠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2]。
五、協作模式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往往具備藝術性與技術性的特征,會涉及到多種學科知識,只有將這些學科知識相互結合,并在服裝設計課程中進行滲透,才能夠確保課程教學質量,強化學生的實踐效果。在實踐操作期間,不少學生難以有效掌握服裝構成、工藝制作的原理與規定,只是依靠自身的想象力,設計出自認為屬于藝術性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創意性較強,但是由于同藝術要求不相匹配,所以無法成為有效的成品。
針對這種問題,其一,在日常開展的服裝設計教學工作當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藝術與創意能力,更應該輔之以版型課與工藝課的教學內容,以此確保設計工藝可以滿足設計的原理要求。其二,在開展協作教學期間,一方面,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提升自己的審美藝術,培養其創新精神與創意敏感度,引導學生多參加各種類別的服裝設計比賽,從而強化其時尚觀念,拓展其設計理念;另一方面,還應當引導學生熟知服裝的整體結構,在各個流程的內容學習期間,有效理解美的含義,體會到基于美感形式下,服裝的設計必須具備實際功能與價值,以此培養學生科學的設計理念。
六、結論
綜上所述,高校在對服裝工藝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的過程中,應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要結合服裝工藝課程、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針對性較強的創新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有效提升學生的服裝工藝制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袁田.高職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作坊式”教學策略探析[J].東京文學,2019(04):197-198.
[2]唐串.基于"在線開放課程"的服裝工藝教學探究[J].青春歲月,2019(13):1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