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摘要】:民間音樂涵蓋了民族的氣魄和個性,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歷經漫長的歲月洗禮,富含獨特的民俗藝術魔力,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的傳承,民間音樂是音樂創作龐大的素材寶庫,能夠為音樂創作提供靈感和指引。本文分別從聲樂創作對于民歌素材的應用、器樂創作對民間器樂的應用、曲藝創作對民間戲曲的應用三方面著手剖析民間音樂素材在音樂創作的運用,以探索充分利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更好的音樂創作。
【關鍵詞】:民間音樂素材 音樂創作 運用探討
1引言
從古至今,國內外的音樂創作者都會在創作中引入民間音樂元素,這表明民間藝術的重要價值與意義,民間音樂可以被當作音樂創作的源泉和素材。一直以來,各民族在不同的環境、歷史、文化和審美等背景下,創造出了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體現著民族的獨特風格與內涵,作曲家對民間音樂進行應用、改編或者再造,能夠實現良好的音樂創作效果。
2民歌素材在聲樂創作中的運用
民間音樂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既有聲樂、器樂,還有曲藝等,其中民歌是民間音樂中代表性最強的一種。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種類較多,不同的民族、地區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慣、風土民情、宗教信仰等創造出了不同的民歌,這些民歌都是對民族特色的展示,都用歌詞描繪了民族的面貌,是一個民族或者地區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象征。由于不同的民歌表達著不同的情感,所以情歌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以題材為分類標準,民歌分為情歌、勞動歌、喪歌、婚歌等,以場合為分類標準,民歌分為茶歌、牧歌、田歌、祝酒歌等,以體裁為分類標準,民歌分為小調、長歌、山歌、勞動號子等。多種多樣的民歌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曲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新與改編,富于固定民歌新面貌與新形式,成為公眾喜聞樂見的聲樂藝術。
例如,信天游是陜北地區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其以兩句體的唱詞為主,上句音色嘹亮、開闊,下句由急轉緩,大都屬于即興而作,在廣闊無垠、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地貌中,形成一種高亢粗獷而又扣人心弦的旋律,加上樸實、通俗的歌詞,充分展現了陜北人民的性格與情感。在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黃土地》中,插曲《女兒歌》、《尿床歌》等采取了作曲家趙季平先生以信天游民歌為素材改編的聲樂,雖然在風格上與原始信天游有很大差異,但是引用了信天游的音調,即采用五聲調中的徵—宮、商—徵、羽—商四音調并行,展現出節奏的自由性和旋律的開闊性,表達出人物翠巧的復雜情感,這是對趙季平先生音樂創作水平的彰顯,這種借鑒并非是直接的改編,而是提煉、吸取了信天游民歌中的精華,由此產生了新的音樂藝術作品。
3民間器樂素材在器樂創作中的運用
民間器樂是民間音樂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器樂的大多數代表作品都是采用傳統意義上的樂器進行演奏,以其特定的音色和表演模式充分展現了民俗風情,廣泛涵蓋了拉、打、吹等各個方面,種類繁多。民間器樂能夠給器樂創作提供數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創作素材,深入探究和吸收民間器樂的表演特點和藝術表現方式能夠給現代器樂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民間器樂種類繁多,若根據地域的特性則以北方的鑼鼓、南方的絲竹、東北的鼓樂最具代表性。
以北方鑼鼓在器樂創作中的運用為例,民間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器樂的傳承和發揚,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完善進而加入特定因素,進行進一步創新,相當多的以民間器樂為創編基礎的器樂創作贏得了關注,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如《豐厚鑼鼓》,起初,用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器,并借鑒其“火炮”點子加以發揮,氣勢磅礴,在變化再現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擊樂隊又運用京劇鑼鼓中擅長表現緊張、急促、激烈場面的“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中的“螺螄結頂”點子加以發展,構成了第三段的鑼鼓,樂曲在快速強烈的全奏中結束,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發展特點。
4民間戲曲素材在曲藝創作中的運用
在民間音樂中,戲曲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伴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頻率增加,中國戲曲藝術在各國受到普遍的歡迎,其包含著眾多的類別,有京劇、豫劇、黃梅戲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戲曲風格,都展示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藝術財富之一。然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戲曲的唱腔已經不能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寶貴的藝術開始在歷史舞臺上褪色,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我國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精深的內涵,等待著新時代藝術家的深入挖掘,以傳統戲曲為基礎進行優秀音樂作品創作,也能讓傳統戲曲迎來美好的前景。
隨著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產生了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的強烈意識,很多音樂創作者開始在作曲中融入傳統戲曲的元素,并對其進行創新和改編,產生的優秀作品更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例如,傳統京劇唱腔恢弘、節奏有力,是北方戲曲的代表藝術,但是南方人普遍無法接受京劇粗獷的表現和粗糙的唱法,而作曲者可以中和的魔模式,在保留京劇特色的基礎上,在京劇音樂中加入一些輕快的、明亮的器樂演奏,在粗獷中滲透輕快的旋律,這樣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如眾所周知的流行歌曲《新貴妃醉酒》,就是由京劇改編而來,其由音樂制作人胡力在歌曲中引入京劇藝術元素,古典風的歌詞搭配現代化音樂旋律和唱法,為這首歌曲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在中國,戲曲曾經風靡許久,當今社會卻沒有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未能對傳統戲曲藝術的風格進行適時地創新與變革,戲曲的形式仍然保留著上一輩人的審美觀念,在扮相和唱腔上也無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得多數聽眾產生了抵觸、厭煩的情緒。然而,雖然戲曲藝術的形式在新時代背景下不被重視,但是其中蘊含的內涵與魅力是永不褪色的,可以對其進行藝術性質的挖掘,將其藝術特色與新時代的流行元素相融合,這樣既使得戲曲得到有效傳承,更能讓音樂創作更具繁榮態勢。
5結語
民間音樂能夠為音樂創作提供“驚喜”素材,亦能激發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激情。作為音樂創作者,就應當深入挖掘民間音樂中的特色魅力元素,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和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在現代化的音樂創作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既增加現代音樂的文化內涵,又能夠讓民間音樂“重新發光”,創作出更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的好音樂。
【參考文獻】:
【1】孫寅舟:譚盾《地圖》中湘西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所究——“舌歌”素材的創作手法分析,牡丹,2019(06)。
【2】李冬冬:民間音樂素材的藝術升華——趙季平音樂藝術創作風格探微,音樂創作,2016(02)。
【3】賈悅:探索中國當代管弦樂作品中民間音樂素材的使用,當代音樂,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