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曉
通才教育重在關注個體全面發展,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通才教育強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自我意識,現如今大學生在自我意識的形成和提升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探索通才教育模式對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十分有必要。
1 通才教育及其培養目標
關于通才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古希臘的博雅教育,古希臘百科全書式人物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城邦應當有一種教育——既不立足于實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為了自由高尚的情操”。亞里士多德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多個領域的知識。這種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一種職業訓練或專業訓練,而是培養一種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的完整的人。20世紀30年代詹姆士·柯南特提出《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認為通識教育應以教會學生有效思考、思維溝通、恰當判斷、分辨價值為目的,努力培養“全人”。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明確提出通才教育,他強調“通才”應該是同時具備知識與才能的人才。他主張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接受一些通識教育,要教育學生掌握并能夠應用基本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并且要成為具有共通理想的公民。通才教育以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為核心,著重培養具有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具備較強的學習力、思考力、溝通力和執行力,富有社會責任感、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可見通才教育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徑。
通才教育模式下強調學生認識自我,開發潛能,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具有終身學習的意念,較強的思辨能力、人際交流能力等。通才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求真唯美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使學生養成勤學善思的良好品質,使學生保有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富有情趣并善于與人交流。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心理迅速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自我意識在不斷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在多元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沖擊下,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中,極易出現偏差。因此通才教育的價值引導和培養模式,對大學生良好自我意識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偏差
自我意識是認識自我的工具。法國作家安格爾認為“了解并認識自己,才能接納自己、別人及周圍的一切”。所謂自我意識,即人對自己及對自己與周圍關系的認識與體驗,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一個包含認知、情感、意志等多種心理機能的完整的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它具有目的性、社會性、能動性等特點。對個性的形成、發展起著調節、監督、校正的作用。自我意識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2.1 個體對自身生理狀態的認識和體驗。如對自己的身高、體重、容貌以及輕松、疲憊、溫暖等的感受等。
2.2 個體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認識和體驗。如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情緒、興趣、性格、氣質等的認識和體驗。
2.3 個體對自己與周圍關系的認識與體驗。指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關系的認識,評價和體驗。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并在自身的成長中發揮特殊作用的時期,但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大多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在行為控制方面,多數情況下大學生能在內部動機的支配下有意識的調節自己的行為,但有時也會被不良因素影響和誘惑。大學生在調控自己行為方面尚有缺失。當代大學生多在父母的溺愛、老師的寵愛和社會的關愛下成長,缺乏挫折磨礪,極易形成任性、孤高的毛病,過多的關注自身享受,缺乏應對困境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尤其在時間利用方面,能意識到時間的價值,但由于任性、隨意的生活習慣,并不能很好的提高時間利用效率。
第二,對自身才智認知有偏差,發展目標不明確。當代大學生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知或多或少存在過于自信,或過于自卑的心態。兩種極端心態的存在勢必對大學生自身發展存在阻礙作用。過于自信則不能正確對待自身能力、知識結構、乃至性格氣質等缺陷,設定的奮斗目標容易好高騖遠。過于自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退縮、封閉。對自身才智認知有偏差容易造成對大學生涯,乃至整個人生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規劃。個人的成長、學習和參與的力量主要來自自身強烈的驅動力,眾多大學生缺乏學習的自我內驅力,不能有效挖掘自身潛能。缺乏動態、全面的思維方式和創新意識。
第三,缺乏對自己與周圍關系的正確認知。健全的自我意識首先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其次要認識自己與周圍的關系。當代大學生在處理自己與群體的關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處在人際關系網中,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在逐步分化、矛盾、統一。在此階段,虛榮、自負等不僅會失去群體認同感,也會導致被群體排斥。大學生在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中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和交際能力。
3 通才教育對提升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積極意義。
縱觀各大高校對通才教育的創新試驗,無論是在通才教育的培養目標,還是培養路徑方面均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重大問題作出了重要闡釋。通才教育對提升大學生自我意識有如下積極意義:
首先,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有助于學生自身才智的提高。
在北大博雅教育改革中有八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文學人文經典”課程的基本框架包括社會思想經典系列與文學人文經典系列,其目的在于讓同學們直面經典文本,意識到個體的成長與這些經典文本緊密相關,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還涉及哲學思辨與認知智慧,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等,把握當下教育的同時,把人文教育放回到古今中外文明總的發展進程上一個合適位置,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思辨精神。北京師范大學的通識課程體系包括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知能習得與人格養成,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個人目標與社會責任等,通識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具備廣闊的世界文化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是非標準,培養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養,構建其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充學生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
其次,充分思索基礎上的專業選擇,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
通才教育強調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地探索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在探索的過程當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梅貽琦先生在清華大學通才教育實踐中實行學分制與選課制并行,并在文、法、理三院中實行大一年級不分系的辦法,規定了包含自然、社會和人文三方面科學的“大一共同必修課”,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2014年的教學計劃中,通過對包括公共必修課程在內的各類課程的縮減和整合,將140-150個學分降到120個學分,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間。此外督促學生通過學習小組、討論班等方式去自由探討,相互學習。鼓勵學生從大三開始接觸研究課題,培養研究能力,推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現自己的特殊興趣愛好,從而更好的調控自身行為。倡導學生廣泛的學習,尊重學生的興趣、個性,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再次,迎合社會需求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處理個體與周圍的關系。
大學生文化素養提升是一個知行合一、教化養成的過程,其主體實踐和社會體驗活動是完善自我意識,正確處理個體與周圍關系的重要環節和根本途徑。通才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實踐性教學,注重從“共同課程”到“個人體驗”再到“個人發展”,大連醫科大學在實施通才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實踐性教學,要求學生從教材、學習經驗轉向對課程的真切體驗、感受和感悟。通過實踐教學,大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形成對教育內容的正確判斷和理性評價,而且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培養了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更早的接觸社會,在處理個人與群體關系方面有更多的體驗和思考。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提高溝通技巧和社會適應能力。
(作者單位:山西工商學院三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