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彩玲
在教學領域長期選取以傳統講授法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方案不能有效滿足知能課程基本要求,知能課程實施方案需要分析綜合課程自身要求,結合課程實施各項外部條件以及綜合因素進行合理設計。通過掌握知能課程基本特征確定教學整體目標,結合當前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對知能課程研究性學習合理設計,擬定具體實施策略。
傳統大學課程主要是以不同專業不同學科課程為建構基礎,知能課程中價值取向更加突出,在課程實施中具有不同要求。當前要明確知能課程理論指導作用,通過網絡技術應用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對研究性學習進行設計與探究,擬定具體教學目標,做好教學活動設計,合理選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1 “知行并舉”的課程教學目標擬定
全面遵循知能課程的“知行并舉、能力本位”課程理念,從知識與能力方面對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有效定位。知識目標中,要更加重視基礎知識,做好提升學生能力培養的知識儲備。從學生發展角度來看,此項定位可行性較高,學生教學實踐活動參與不足,單方面通過理論知識點學習很難掌握課程設計相關理論。在知識目標擬定過程中,要全面優化難度較大的技能訓練內容,確定必要的知識教學模塊。在能力目標培育中,劃分隱性目標與顯性目標,顯性能力是信息技術課程重要的教學方法與評價方法,隱性能力與本課程教學沒有直接關聯性,但是會對知識目標學習能力培育產生較大影響。隱性能力的培育不會單方面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得到有效鍛煉,但是其對知識與技能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將其納入到課程學習中具有較大可行性。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針對性技能培訓能力,滿足學生發展要求。
2 跨越傳統的教學時空設計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時空具有固定性,有著規定時間與規定地點。在教學中主要是依賴校園網提供的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實現教學時空的有效跨越。就是安排固定教學時間與教學地點,在課后教學中通過不同教學平臺實現教學。在此類多媒體教學實驗室中,主要投入了較多聯網計算機以及投影設備,安裝了多媒體集成控制系統,大多數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時都配備了相應電腦,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集成系統對學生電腦進行控制,能開展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比如個體指導與集體演示等。網絡教學平臺能保障各類資源有效共享與上傳,教學資料呈現與播放過程中,各類優秀作品能得到集中展示和綜合評價,師生之間保持實時和非實時交互,以及研究性學習相關的分組討論、資源共享等,各項功能可以有效滿足課程學習基本要求。在課堂教學之外,能有效維護廣大師生基本上網條件,教師辦公活動效率也能全面提升,學生也能每人擁有一臺計算機在校園內部多個區域環境中實現校園網安全接入,對于沒有計算機的學生,學校可以在規定時間內開放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為學生提供免費機應用。教學時空的有效跨越,能全面優化傳統教學安排活動,分析可以用于網上討論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各項問題進行探究。教室目標的有效實現,教學活動的計劃組織,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教學安排以及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設計分析。
3 基于能力目標的教學策略設計
在知能課程中知行并舉、能力本位是重要理念,在教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體系與能力體系。在課程目標定位中,認知是重要基礎,能力是發展目標,知識學習活動需要為能力培養所服務。所以在教學策略擬定過程中需要突出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傳統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不同形式講授法為主,然后采取輔助型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記憶理解。在知能課程中傳統策略應用得到有效優化。從能力培育角度來看,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引導學生能選擇性學習、解釋性學習等,提升學生學習主題意識,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質疑精神與批評意識進行培育。
在教學中可以全面落實以能力培養為主旨的教學策略,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綜合各項教學因素,以主導—主體教學模式來作為教學活動實施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中要擬定對應的教學策略對實踐活動進行有效指導。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合理布設不同教學任務以及組織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主要是起到有效的引導與輔助作用。其次要將課上教學活動和各類課后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對不同教學活動基本特征進行分析,使得各類教學活動能有效結合,完成教學任務。將個別指導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相互結合,從制定的能力發展目標來看,主要能力目標有語言組織能力、發展能力目標、邏輯思維能力等,要有針對性對教學活動合理設計。
4 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實施
研究性學習設置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對學生能力進行培育,強化主題知識目標的理解,加深學習認識。在隱形能力培育方面,能有效提升個體發展能力與群體發展能力,比如團隊協調能力、人際理解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競爭力、個體邏輯思維能力等,在研究性學習中均能全面提升。在規范化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分別是前期準備、選題分組、制定研究計劃、分工合作、研究匯報、成果展示等各個環節。研究性學習開展之前可以進行知識學習,主要是為了全面實現課程知識教學而設定的目標,主要有教師教學、現場討論、自主閱讀、討論研究等幾個教學環節構成。其中講授與現場討論都是在課堂環境展開,其余各個環節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不同教學模塊,不同模塊能對應響應的教學單元,為后續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前期準備主要是由教師完成各項操作,主要有研究性學習規劃、制定規范化評價原則、確定選題范疇。在選題與分組中主要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選題是在初期可供選題范疇中選取能進行研究的題目,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建立研究討論小組。聽取學生建議與意見,學生如果有較好的選題也能擺脫教師的選題范疇,但是要通過教師指導擬定相應題目。在分組過程中主要是由五、六人最佳,學生可以自由分組,對選定主體進行分析,擬定給對應的研究計劃。對小組學生學習特點進行分析,制定研究進度時間表,定期做好相應檢查工作。在研究匯報中,教師與小組組長要做好控制工作,根據實際研究情況進行集中式匯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結合整體學習時間對研究性學習周期進行控制。正常情況下,可以選取一個月時間匯報一次,平時各組研討活動不擬定固定規定,各個小組要靈活變動。在成果展示階段要在各個研究活動結束之后開展,相關小組對研究情況進行匯報,由學生與教師共同點評,將最終研究成果展示在教學平臺中。
研究性學習課堂與課后時間都會占用,但是大多都是在課外進行,借助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交流、展示、研究討論,各個小組集中匯報研究成果時才能對課堂時間進行占用。從部分教學實踐活動中能看出,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能主動參與到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但是實際學習成效有待提升。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育,但是在研究過程內容掌握與深入理解方面有待提升。當前教師要從多個階段進行設計管理,結合學生能力現狀對選題進行設計、強化過程管理、完善激勵機制。
綜合上述,知能課程受到價值取向影響,不能選用傳統講授法進行教學,要從教師與學生教角度對教學活動方案進行設計,使得教學活動質量能全面提升,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