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為了在實踐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近年來,鄭州市中原區以供給側改革的理念為指導,以服務每個孩子的成長為己任,以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接班人為目標,致力于探索實施品質教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明確發展理念,確定品質教育內涵
將品質落實在教育上,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成就學生的美好未來。概而言之,品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的、公平的教育。
在實施品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將培育品質學生、塑造品位教師、創建品牌學校作為三大支撐點,其中培育品質學生是核心,塑造品位教師是保障,創建品牌學校是載體。
二、培育品質學生,立足未來社會發展
以課程引領人。中原區實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加強國家課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實施。全區各校已形成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如桐淮小區小學圍繞辦學理念“激揚師生生命活力”,結合學校科技特色,形成了以“培養陽光、尚美、智慧、創新的活力少年”為課程目標的活力課程體系,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細化整合為陽光課程、尚美課程、智慧課程、創新課程,并將課程目標落實到課程建構中。
以課堂培育人。做品質教育,其根本就是把課堂變成孩子們求知的天堂。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全區各學校結合自己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構建了各具特色的課堂形態。如伊河路小學的“和諧課堂”、淮河路小學的“靈動課堂”、秦嶺路小學的“幸福課堂”、七十三中的“七三三課堂”、六十六中的“成長課堂”……不同的課堂形態擁有同樣的課堂追求:以生為本、育人為先。
以評價引導人。一是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提升核心素養。我們制定了《中原區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各校根據要求,結合自己的辦學理念、頂層設計等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評價方案,印制綜合素質報告手冊,開展綜合素質評價活動。二是實施學業評價改革,落實學科素養。評價時突出學生的活動性、體驗性和操作性,體現出情境式的、多學科綜合的表現性評價,以彌補紙筆測試的不足。如語文學科情境式對話測評,數學學科的生活中的數學操作活動評價,體育學科通過游戲競賽測評學生身體素質的各項指標,音樂學科的匯演式評價,美術學科的基本技能和作品展示評價等。
三、塑造品位教師,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一)科研引路,培養教師的研究能力
由區教科室牽頭實施,以綜合培養教師的教科研能力為出發點,幫助教師樹立教科研意識,端正教科研態度,掌握教科研知識,正確運用教科研方法,在實踐研究中解決實施品質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研實踐,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每學年初,區教研室各學科組吸收各校優秀中青年教師按學段成立中心教研組。各學科組根據學科教學發展方向、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等確定學期研究主題,并圍繞研究主題確定學期的教研活動。教研活動以中心教研組為基本單位進行,以點帶面,輻射引領各學校的教研活動,達到學科引領的目的。
(三)梯級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是實施“陽光工程”,全面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陽光工程”即針對全體教師,以師德培養與業務提升為目的的基礎性培訓,由在崗學歷培訓和在崗短期培訓構成。二是實施“領跑工程”,大力培訓各類優秀人才。“領跑工程”即針對教育系統各類優秀人才的拔尖性培訓,由優秀教師培訓、優秀班主任培訓、校(園)長研修培訓、青年后備干部培訓四部分構成。三是實施“卓越工程”,重點培養專家型人才。“卓越工程”即針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教師、校長、教研員,通過到國內外一流高校脫產學習、考察培訓和聘請專家指導等方式,幫助他們成為教育家型人才,助力中原區教育發展。
四、創建品牌學校,均衡發展優質資源
在創建品牌學校的過程中,我們采取確定理念、做好規劃、制定策略、抓好落實、重視管理、提升品質的策略,創建自己的教育品牌。具體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實施。
第一階段:實施“老三化”(綠化、美化、文化)建設,全面改善辦學條件。
中原區是鄭州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既擁有伊河路小學、互助路小學等歷史悠久的優質教育資源,又面臨著老學校建筑老化、設施陳舊、校容校貌建設跟不上時代發展等問題。為營造綠色、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2014年,中原區政府投入5100萬元進行綠化、美化、文化“三化”建設。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原區各校完成第一階段的“三化”建設:校園內春有鮮花、夏有碧草、秋有果實、冬有綠葉,最能體現學校文明程度的廁所全部完成升級改造,班級、校園、辦公室環境大大改善,“一校一品”校園文化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階段:實施“新三化”(教育信息化、國際化、集團化)建設,全面提升辦學實力。
中原區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另一方面提高信息化應用與服務能力,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在進行教育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各校積極開展游學活動,開發中外交流課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引進并融合國外優秀課程,推廣模擬聯合國項目。我們還為學校搭建與國際接軌的平臺,多渠道建立國際友好學校。2016年,中原區以“名校辦新校、強校帶弱校”為基本運作模式,優化、整合校際間教育資源,組建成立伊河路小學、互助路小學、鄭州市第七十三中學、建設路第二小學、伏牛路小學、淮河路小學六大教育集團。教育集團以城市優質中小學為核心,分為緊密型教育集團、協作型教育集團、聯盟型教育集團三種類型。我們通過學校融合、校區拓展、協作幫扶、教育聯盟等形式,在集團內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實行教育資源的重組、優化、統籌安排,以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作者系鄭州市中原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