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枝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各級黨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這足以看出黨和國家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
記得有一次,我與兒子交流“孟晚舟事件”。當時,“孟晚舟事件”可以說在國際上已是沸沸揚揚,我問兒子他的同學怎么看“孟晚舟事件”,兒子說他的同學沒有人談論這個話題,這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互聯網時代,幾乎刷屏的“孟晚舟事件”竟然沒有引起兒子所在的“雙一流”大學學子們的關注!我又問兒子:平時在學校有看新聞的時間嗎?兒子說:沒有。再問:你的同學平時看時政新聞的多嗎?回答:不多。
我不敢再追問了,內心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沉重與擔憂:大學生本應是國家棟梁之材,理當有一種“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與擔當,然而,那么多的學子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不了解社會,談何服務國家?
我把我的擔憂與兒子進行交流,兒子也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為了彌補兒子在校時政教育的缺失,我與兒子約定通過微信相互分享、交流國內國際新聞,并推薦兒子下載閱讀“學習強國”。我之所以推薦兒子閱讀“學習強國”,是因為在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的互聯網時代,由中宣部主管的“學習強國”猶如一泓清泉,豐富的學習內容包括要聞、新思想、經濟、人物、科技、文化、黨史、人事、法紀、國際、時評、思考、軍事等二十多個板塊,呈現形式有文、圖、音頻、視頻。它的內容優質、信息量大,適合各個領域的人們閱讀學習。它不僅能豐富知識,而且能豐潤生命、滌蕩心靈、開闊視野、強根鑄魂。
雖然我盡可能地彌補了兒子在學校家國情懷教育的缺失,但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卻依然無法安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學生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到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再到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課,都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十幾年的教育濡染都沒能將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的內心,這不能不說是思政教育的缺憾,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反思:我們的思政教育問題出在了哪里?我們的思政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我們的思政教育到底該給學生的生命留下些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那么,我們的思政課該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擔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呢?我認為,思政課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多渠道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思政課要聯系學生生活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本身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學起來也比較枯燥,不易入腦入心。所以,思政課不能只是空洞地講授教材上的內容,也不能只是呈現遙遠的歷史事件,而是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比如愛國教育,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從愛家庭、愛學校、愛身邊的人、愛身邊的物、愛身邊的環境進行教學,使學生懂得不只是戰爭年代為國捐軀才是愛國,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也是愛國。我們要真正讓思想政治理論融入學生的生命,武裝學生的頭腦,鑄造學生的靈魂,引領學生的人生。我們要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具備深厚永恒的家國情懷。
二、思政課要拓寬學生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現在之所以出現不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子和“精致利己主義者”,在于他們的眼界太窄、格局太小、功利心太盛。
目前的思政課教學,小學階段少有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時政新聞,中學階段由于中高考涉及時政,學校一般都安排有集中觀看時政新聞的時間,課堂教學中也會涉及時政,但是,其目的是為提高中高考分數。所以,初高中的6年時間,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養成關心時政的習慣,更無情懷可談。大學階段,一旦沒有了考試的需要,又沒有情懷的牽念,時政會再度被疏離。不關心國家時政的人,怎么可能擔當起民族復興的大任?所以,每個學段的思政課都必須重視與時政的聯系,引領學生拓寬視野,從小在學生心中種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種子,養成關心他人、關心國家、關心時事的習慣,將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的內心,熔鑄于學生的靈魂。
三、思政課要指導學生思辨
當今時代互聯網迅猛發展,自媒體信息傳播暢通無阻,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眾多便利,也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考驗。在自媒體泛濫的時代,各種不實言論乘機而入,如打著探討真實性、科學性的旗號詆毀英雄、歪曲歷史等。如果說發布者是惡意而為的個例,傳播者則是無心而為的大眾。這些看似是無心之舉的傳播,其本質是缺乏政治思辨力。政治思辨力的缺乏,導致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保持政治清醒,盲目地從眾、信謠、傳謠,不自覺地成為負面信息的推手。所以,思政課必須要重視政治思辨力的培養,借助具體案例指導學生學會思辨,善于從政治的角度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思政課要擔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任,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從小在學生心中厚植家國情懷、強根鑄魂,培養具有堅定信仰、開闊視野、思辨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學生真正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內化于心、篤行于事,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