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慈
教育的發展取決于教師,教師的發展取決于其自身專業能力的不斷成長與進步。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課程改革將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培訓學習顯得愈加重要。“國培計劃”送教下鄉項目就是提升鄉村教師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平臺,也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助推劑。
送教下鄉培訓項目以學科課程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深入融合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不斷研磨與探索,力求服務于參訓學員的成長與送培學校的長遠發展,促進校本研修在所有鄉村學校的有效覆蓋。本文就實施送教下鄉對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的影響與大家談幾點看法。
一、構建框架,實現校本研修常態化
送教前期,學校管理層應認識到送教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的重要性,這是做好送教下鄉和校本研修無縫對接的重要一環。所以,圍繞“國培”送教和校本研修相關的結合點對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管理者進行專題培訓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設計應滲透對“國培”送教政策的解讀、實施規范和研修項目等,要理論結合實際,讓校長、園長們找準關鍵點,對“國培”送教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整個學校的校本研修水平。
送教下鄉分“通識研修、問題診斷、示范教學、研課磨課、成果展示、總結提升”六個環節進行。為了實現送教下鄉培訓精準對接校本研修,要環環跟進,先通過課堂問診、名師把控,實現校本研修中“反復研磨,有效解決當前癥結”的目標;接著,在專家的引領下,學員圍繞同一個主題,各自展現課堂教學不同的風格,創新研修模式和方法,收到同課異構的效果。這樣通過積極嘗試與探索,構建鄉本教研總框架,推動校本研修常態化。
二、混合式研修,推動校本研修多元化
送教過程采用混合研修模式,即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名師示范、同課異構等相結合的方式教學。要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以課堂教學研究為基礎,以學科問題的探究和討論為重心,以教學案例的觀摩和剖析為載體,以親身經歷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為特色,注重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員的個性需求,遞進式地提升其課堂教學和校本研修能力。
教師培訓的多樣化推動了校本研修的多元化。一方面,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學讓教師在培訓層次中需求不同,研修模式的層次化較為明顯;另一方面,教師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教學理念、職業能力與情感態度等存在差異,因而培訓中研修模式存在不統一性。
這些培訓中的差異,要求我們按照實際情況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可供選擇的研修模式。一是以課堂教學為落腳點,通過集體備課、研課磨課、互動交流等形式,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分析課堂效果,完善教學環節,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二是以參與探究式培訓為主,先是有針對性地選擇典型案例進行課題研究,然后通過剖析,找準案例中存在的共性課題,提出整改策略與措施,再在實踐中完善問題解決方案,最后形成研究報告,提高教師的實際科研能力,使校本研修成為課題研究的抓手。三是進行輻射引領,實現滾動式研修模式。依托送教下鄉各學科“教師工作坊”,形成有效的“1+1+1”培養模式,即以校本名師、有經驗的老教師為主導,以送教團隊引領為支撐,利用優勢資源,由一位名師引領一位骨干教師,一位骨干教師引領一個教學團隊,實現校本教研的滾動式發展。
三、對口幫扶,發展校本研修聯合共同體
送教團隊以區域骨干教師和教研員為核心,組成各鄉鎮“教師工作坊”,經常開展線上互動與線下共學、共研、共進活動,形成校本研修聯合共同體。各鄉鎮各學校通過“教師工作坊”牽線搭橋,組建片區學校的校際研修共同體,開展優秀課例進校園、課題研修大講堂等一系列校際研修活動,實現區域內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師、學校之間的合作共研。
通過校校聯合、師徒結對、同伴互助等形式,進行示范教學、指導教學等研課磨課活動;利用網絡研修聆聽一線名師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發揮校本研修聯合共同體的輻射引領作用。此外,課題研究共同體、專題學習共同體、網絡學習共同體等形式都能成為發展校本研修聯合共同體的紐帶和橋梁。
四、拉長鏈條,以任務驅動校本研修的目標達成
結合送教下鄉“問題診斷,示范教學,研課磨課,跟蹤指導,成果展示,總結提升”的總體框架,在培訓過程中,根據實施效果,結合網絡研修、校本研修進行互融互通,修改培訓方案,把培訓做細、做實,拉長培訓鏈條,完善培訓功能,堅持研修隊伍水平穩步提升,推動鄉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比如,送教團隊根據各學科情況,選擇一個學校作為跟蹤指導對象,根據學校教學團隊的不同情況,制訂分層次、針對性較強的培訓計劃,形成有效的培訓機制。
在培訓中要找到每一位教師的成長點,制訂教師專業成長規劃,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為教師搭建個人提升的平臺,培養、跟蹤學校的中堅教研力量,進而帶動一個積極向上的研修團隊的形成,也為校本研修注入活力。
總之,在國家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不斷提升農村教師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創新“國培”送教下鄉的形式,結合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活動,形成有效的研修模式,以具備成長性思維和個性化教學為核心,以研修推動學校快速發展。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