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冬梅
筆者曾從教十余年,而今到教研室又將近十載,身份角色的轉(zhuǎn)換讓筆者站在全新的角度,更清晰地看到教研室作為教育教學業(yè)務指導部門對于引領一線教師成長具有的重要作用。
新課程標準推動了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變成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這就要求教研室走在“新教改”的前面,在服務教學、立足科研、引領教師成長方面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我們的做法是,開展切實有效的聽評課、賽課活動,為教師打開交流之窗;以研促教,召開形式多樣的課題會,為教師推開專業(yè)成長之門;在活動中激發(fā)教師的激情,為教師送去希望之光,讓教師看得見自己與他人、看得見成長與希望,引領他們走在且教且研且成長的路上。
一、聽評課、賽課活動,為教師打開交流之窗
閉門造車難成大器,合作交流易出方家。比如,我縣有三所高中,平時教學任務繁重,教研員與教師相聚無多,合作多憑閱卷,交流常借開會。針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教研室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杞縣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名師大賽活動”。遴選、復賽、決賽全部采用“隨堂課”的形式,遴選人人參與,推選20名選手參加復賽,經(jīng)決賽評出6位縣級名師,再挑選2位名師在全縣高中語文教師的集體大教研活動中上觀摩課。這次活動前后歷時3個月,評委來自各校,教研室領導和學校教務處主任全程聽課,很好地促進了各個學校、各階段學科組聽評課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研室、高中之間的合作交流,發(fā)揮了名師的引領示范作用。
二、以研促教,為教師推開專業(yè)成長之門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那就應當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道路。為了培養(yǎng)教師的科研意識,提升“立小課題、做真研究”的能力,我們特別注重以研促教,通過召開形式多樣的課題會,帶動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比如召開專題講座和開題立項培訓會、中期報告會、結(jié)題會等,在會上既有優(yōu)秀的課題主持人的課題匯報和示范課,更有教科研專家的講座,有方法,有互動,有引領,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三、以活動激發(fā)熱情,為教師送去希望之光
如果教學只剩下“白紙黑字紅分數(shù)”,教師只是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他們在工作中就會失去激情與動力。我們因時而動、相機而行,推出形式多樣的與教師教學成長密切相關的活動。比如,教師基本功大賽、國慶節(jié)歌詠比賽、元旦經(jīng)典誦讀比賽、校園傳統(tǒng)文化藝術節(jié)大賽、“我的初心使命”“我的教育情懷”征文大賽、“我的讀書故事”征文活動等,以此激發(fā)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熱情,讓教師在育人育己的活動中感受幸福與收獲。
潛心育人,校校可成凈土;忘我教學,時時能在天堂。讓教師為自己的工作歡喜,就必須給教師的人生以成長的意義。筆者認為,教研室的作用就是為教師打開一扇窗、推開一扇門、送去一束光,引領他們走在且教且研且成長的路上。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