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
“老師,小華叫我‘小老鼠,嗚嗚——”課間,麗麗找我告狀,邊說邊哭。
麗麗的哭聲引來了一群女生,這些女生也七嘴八舌地告起狀來:
“老師,小華也給我起外號,叫我‘肥貓!”
“煩死啦,他們幾個喊我‘四眼!”
…………
看來,班上隨便給別人起綽號的同學不少,必須要對全班同學開展教育了。怎么做才能對這群五年級的孩子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呢?我思索良久,決定讓學生以“姓名”為主題開展一次探究式學習。
上課了,我們的談話從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名字開始。屠呦呦的父親為她起這個名字,源于《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希望她成為有教養的淑女、有學問的才女。這個名字易讀易記,含義美好。屠呦呦不負所望,提煉出青蒿素,為治療和控制瘧疾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么,關于“姓名”,你已經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呢?
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探究,是我們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生探究興趣非常濃厚。這節課,學生圍繞“姓名”主題,提出了許多問題,最后歸納總結為三個問題:
1.我國“姓名”的歷史淵源是什么?
2.同學們名字的來歷是什么?
3.如何正確稱呼他人?
接下來,我讓每兩組學生研究一個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訪談、發放問卷等方式,嘗試著解決問題,然后,與大家分享學習收獲。
研究我國“姓名”的歷史淵源的同學分享說:“姓名”是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標識與符號,是社會交往的需要。我國姓氏有5000多個。“姓”在母系氏族社會就已經誕生了,比如“姜”“姬”“姚”這些姓那時候就有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對取名非常重視。據《禮記·內則》記載,孩子百天時,父親為孩子取名,儀式非常隆重。從周朝起,已經把取名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現在,一般情況下出生一個月辦出生醫學證明,需要先給孩子取名,然后才能入戶口。
調查大家名字來歷的同學,統計了“誰起的名字”“怎么起的名字”“名字寓意”三項內容。這兩組同學激動地說:通過調查發現,每個名字都是父母慎重考慮才定下來的,名字里都蘊含著父母濃濃的愛、美好的祝福與期盼。父母給孩子取名時,不僅要考慮寓意美好,還要讀起來朗朗上口,寫起來比較容易,說出來比較方便別人記憶。為了取一個中意的名字,往往要花費很長時間,找家譜,翻閱字典,研究古詩文,甚至還要找起名公司咨詢。
怎么正確稱呼他人呢?同學們總結說,要根據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年齡、性別、場合等因素來確定如何稱呼……
此時,我引導說:“名字是父母送給我們的禮物。當別人給你起了一個不雅綽號時,你會是什么心情?”曾經受傷害的同學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喜歡給別人起綽號的同學當場真誠道歉。
通過這一主題的探究學習,同學們懂得了“姓名”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和豐富的感情,尊重別人,就一定要學會正確地稱呼別人。
從此,班上再沒有出現過起不雅綽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