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君
星期五的班會上,我走進教室,安排小王同學到辦公室幫我統計期中考試分數。同學們都感到奇怪:平時這事兒都是班長做的,今天怎么了?
看著臉上寫滿疑惑的同學們,我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小王同學的一篇習作,慢慢地讀道:“我想有個新書包,因為家里貧困,我的書包都是別人給的,用破了就縫一縫。我的書包現在已經成兩半了……我和妹妹就用袋子裝書,現在袋子已經破了。啊!我多么想有一個新書包!”教室里一片沉靜,同學們都明白了,原來小王同學是我故意支開的。
小王同學并不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平時還經常給我和同學們找點小麻煩,班上不少同學并不太喜歡他。
同情、懷疑、驚訝……一時間寫在孩子們天真的臉上。
“郭老師,小王同學這么可憐,我們應該幫他實現這個愿望,買個書包送給他。”這個提議得到班上大多數孩子的支持,我感到非常欣慰。沒想到班上又有幾個學生站起來說:“郭老師,我們不應該幫助他!小王同學有時愛買零食吃,還在學校門口的小攤上買過玩具呢。”“他不吃零食,不買玩具,省下的錢說不定夠買一個新書包呢!”“他不愛學習,還經常在班上搗亂,我不想幫助他……”
幫助他,還是不幫助呢?同學們都把目光投向了我。
我給他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上師范的時候,班上有個特困生,我們同學都捐錢捐物幫助他。可是有一天,我發現他竟然和我們一樣在校門口吃小吃,就固執地認為他浪費了大家的錢。我無法原諒他的‘奢侈,就不愿幫助他了。很多年以后,我終于明白,校門口的小吃不僅會吸引我,同樣也會吸引他。貧困的人也有享受生活、享受快樂的權利。我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是多么幼稚啊!”
我講完,班里一片寂靜。
過了一會兒,有幾個孩子站起來說:
“小王同學吃的零食都是那種我媽從不讓我買的便宜貨。”
“小王同學的爸爸是收廢品的,他的玩具有的是從廢品中撿出來的。”
“郭老師,我明白了,因為他家里困難,我們就認為他不該吃零食,不該有玩具,我們這樣想太過分了。”
“小王同學愛勞動!”
“他學習不太好,今后我可以幫助他。”
…………
看著可愛的孩子們,我動情地說:“小王同學雖然家境貧困、學習不夠好,但他和你們一樣,也有吃零食、玩玩具的權利,每個孩子都應該快快樂樂地長大。”
經過商量,大家一致同意由全班同學捐錢為小王同學買一個新書包。
幾天以后,一個嶄新的書包送到了小王同學的手中,書包里還有一張精美的卡片:“請接受我們的禮物,希望你能夠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和同學們的期望。祝你快樂!”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件事讓小王同學改變很大,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僅愛學習了,還和班上許多同學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