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軍
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為展示小組合作學習,不管內容的難易,動輒就讓學生展開討論,過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和渲染,導致討論泛濫。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時,思維不能僅限于“討論”,還要有真正的“合作”。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語文學習的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實現這一目標,讓學生學有所得,就必須進行充分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的前提是合理分組。首先,語文教師配合班主任根據學生性別、成績、能力、愛好等方面的特點,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實踐證明,每組八人或九人為宜。分配座位時,采取就近原則,每組學生坐成兩排或三排,便于討論和互助。其次,“公平”應在小組內得到充分體現。一要保證組內學生好、中、差搭配適當,二是各組的“領袖”——組長能力應“勢均力敵”,這樣才便于各小組在一個平臺上競爭,有利于語文課堂進行合作學習。最后,各組組員應分工明確,保證“人人有事做”。大組長、副組長、語文組長、記分員等都應設置,做到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最終形成合作,達到目標。
如《在沙漠中心》這篇文章,其中有“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環不暢,寒氣逼人,但這只是夜晚的寒冷”一句,學生各抒己見來探究詞語“寒冷”的深層含義。多數學生能找出是夜晚沙漠里的確寒冷,或是因極度缺水瀕臨昏迷而產生的生理反應更覺寒冷難耐,不能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是一種內心的絕望。像這樣的內涵深刻的課文,教師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文本的探究、理解與感悟。
小組合作學習需引入競爭機制,包括小組間的競爭和組內成員的競爭。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頓·多伊奇指出,只有當小組成功時,小組成員才能達到他們各自的目標。所以對學習小組定期合理的考核評價也是不能少的。小組內個人之間有競爭,要對個人進行計分;小組之間有競爭,各小組要計分。小組總體成績決定獎勵的等次,這樣便于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
為實現教學目標,各組之間、每組成員之間,在自評以后進行互評。大組長及語文組長每月開展一次優秀學習小組評選活動。教師結合班干部對各組一周表現進行打分,綜合評出若干個優秀學習小組,并對本周最佳語文學習小組進行公開表揚,這樣可以讓小組和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對回答正確的同學,不光給所在小組記分,而且要對該學生進行表揚,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合理地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根據具體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