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蘭月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能夠綜合展現學生知識積累程度和文字表達能力。小學生寫作時經常出現不會選材、層次不明、內容空洞、語言貧乏等現象。筆者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習作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習作思維過程的逐層展示,幫助學生掌握習作規律,收到了授人以漁的效果。
一、用導圖定主題,選擇素材明方向
沒有寫作素材,習作便無法進行。動筆前,確定主題、組織學生選擇素材是指導習作的第一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展現,學生在選擇作文素材的時候就能夠一目了然、方向明確。學生在拿到寫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確定寫什么,也就是思維導圖中所提到的“中心點”。可確定一個主題(或中心詞),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圍繞中心詞自由想象,并在一級分支上用關鍵詞記錄相關要點。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后題:“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么?寫一段話和同學交流。”利用思維導圖的放射結構,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在這個季節里,家鄉的什么景觀最美?”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角度展開聯想,學生圍繞主題想開去,羅列出許昌的紫云山、白沙水庫等自然景觀,灞陵橋、春秋樓、曹魏古城等人文景觀。教師抓住契機追問:“這些景觀相比哪個你最熟悉、最喜歡,感覺它最能代表家鄉的美呢?”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和篩選,繼續從腦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把體現習作主題、最能反映家鄉美的材料添加在分支上,豐富素材的內容。
二、用導圖定層次,謀篇布局理思路
一篇好文章,關鍵在于謀篇布局。思維導圖線性的層級結構有利于梳理信息脈絡,讓學生心中明晰開頭是什么,中間怎么展開,怎么過渡、照應,結尾又如何,從而使全文有條不紊、層次分明、文脈相通。
如寫《可愛的小狗》,教師可緊扣“可愛”這一主題,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繪制思維導圖。一級分支確定三個方面(概括狗的樣子、介紹局部特點、生活習性);二級分支具體繪制“樣子”(品種、可愛、討人喜歡),“局部特點”(頭、身子、四肢和尾巴),“生活習性”(喜歡啃骨頭、黏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頭腦不但能在思維導圖的主干與分支之間發現邏輯關系,還能對文章的篇章結構進行檢視與修正。
三、用導圖定內容,豐富語言變生動
思維導圖各分支具有無限擴展性,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促進發散思維,所有與分支相關的關鍵詞都會盡可能地被提煉出來。學生這種思維過程考慮的層面更寬,內容也更加具體、完整。在明確了“寫什么”“怎么寫”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形成。但是學生依據這個思維導圖寫出來的文章還不夠具體、生動,缺少“血肉”,此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豐富和完善思維導圖,在習作框架后面不斷增添層級和分支,為“骨架”增添“血肉”。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思考,添加富有個性、展現細節的關鍵詞,會讓語言更豐富生動,更有吸引力。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