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英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現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
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測和發現的載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和運用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等多種感官并用,在探索中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為此,本人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體驗到學有所用的成功和快樂,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二、開放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探究。小學課本的知識是人類創造的現成財富,但在教學中,我們要逐步誘導,讓學生自主去探究獲取知識,發現規律。
如:我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除按課本要求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外,再啟發學生能否轉化成其他我們已學過的圖形呢?學生便興致盎然,手腦并用,積極思考操作,剪拼成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得出圓的面積=1/2周長×r=πr2;拼成三角形,據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得出圓的面積=周長×r÷2=πr2。這樣,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不僅加強了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三、有效的探究性學習必須具有三個特征
第一,在學習的目標上,追求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第二,在學習的內部控制上,是一項自我調控的學習;第三,探究性學習更依賴于充分的溝通、合作與支持。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間的全方位多向交流較為充分,不同的人可以對某一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與方案,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如小組討論、研討交流、分析辯論等方式,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
(責 編 行 之)